民國秦州商事之十四
“教育家”的氣質
■龐瑞琳 韓惠榮
中國歷來是一個多口號的國家,當清末民初“海陸軍救國”、“教育救國”、“實業救國”這些口號在激烈爭論中力圖改變中國命運的時候,我們無法知道孔繁錦是否認可了這些理論。但作為一個頂門的孔子第七十四代孫,遵照孔子“渝志育人,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也許是他義不容辭的職責。想孔子能以一布衣,養徒三千,開公學之先河;能以《詩》、《書》、《易》、《禮》、《樂》、《春秋》等典籍,教授普通人,“使六藝民眾化”,完成了空前未有的“大解放”,養成國家服務之人。我孔繁錦為何不能做到呢?
在他上任后的第二年,即民國9年(1920年),就創辦了兩所學校,一所西醫醫院:在大城檔倉巷(現共合巷)辦起了“軍人子弟學校”(包括小學班和中學班兩部),校長由其表兄吳少候擔任;又在玉泉觀創辦了甘肅最早的軍事學校之一——“甘肅省陸軍軍事學!。由他的女婿吳國驊任校長,教員均聘請全國各陸軍大學畢業的甘肅籍學生(有進步軍人杜漢三等)擔任。學校的教學、設備也仿照保定軍事學校。分步、騎、炮、工四科,學制兩年,每期招收學生200人。先后辦了三期,共培養出軍事人才600余人。這些學生畢業后均分配到他的所屬部隊,擔任下級軍官。又在后街(現秦州劇院)創建了天水第一座設備較完善的西醫醫院——“華濟醫院”。在東橋頭西設立了一座軍醫院,專供軍人就診。
當時正值全國國民教育興起,順應時勢,孔繁錦也鼎力支持地方興辦教育,每年從賦稅總收入中撥出一定數額作為各縣興辦教育的經費。先幫助甘谷縣士紳宋子材創辦了全省第一所縣立中學。民國11年,又創辦了“天水縣第一區公立學巷小學”。
“甘肅省立第三中學”(民國3年由隴南初級師范學校更名)和“第六師范學!(原三中內附設,民國10年分校),是隴南唯一的兩所省立中等學校,也是研討和傳播“新學”的中心。當孔得知學校經費不足時,便將鎮署經營的當鋪“惠濟便民局”的全部收入和一座水磨撥給學校,作為這兩所學校的補助經費;另撥給700元?,讓學校購置教學儀器。自己又解私囊,捐贈1000元,以補不足。
每年還以發助學金的方式,資助在外省上學的趙宗晉、周冕等十余名學生。這在當今社會,也可以算作是一項義舉,而能夠解私囊資助教育的官員又有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