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秦州商事之十三
“實業家”的膽識
■龐瑞琳 韓惠榮
經濟的開發離不開政治的改革。辛亥革命前后,隨著封建經濟的解體,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逐漸代替了腐朽的封建主義生產方式。學習西方的新式生產技術、科學知識和經濟制度,新辦新式的民族工商業,已經成為當時社會的一種時尚。無論改良派的“實業救國”論;“求富”、“興利”的經濟思想;還是孫中山的“民生主義”與后來的“新民生主義”,都多多少少左右了孔繁錦的執政策略。其“求富”、“興利”的主張,與孔繁錦鞏固政權的想法是多么吻合!他尤其贊同“‘富’是‘強’的基礎,中國必須先富而后強”的論斷,而他獨霸一方的政權也必須先富而后強。孔繁錦認定,有了軍隊,還得有錢。作為掛著“民國”招牌的北洋軍閥中的一員,他打著學習西方“富強之術,救中國危弱”和“使地方進于治安之軌道中”的旗號,辦與自己有利的實業。
他到天水任職的第二年,就向各縣攤糧派款,大量搜集資金,先后辦起了隴南機器局、天水電燈局、和豐制革織毛有限公司、天隆紡織廠等企業,讓秦州這座古城聽到了機器的轟鳴,自產自銷的商品流動,傍晚商店櫥窗閃亮的電燈和街道邊明晃晃的路燈。市民用驚異的眼睛觀望著這“點燈不用油”的神功奇能,一時轉不過向來。這一神秘的現代能源的引進,使秦州人踏響了時代的腳步聲,開始向現代化邁進了!
孔繁錦是個喜歡變革的人,也許在他踏進秦州城內,禮賢下士地拜訪了哈銳先生并參觀了秦州第一所工廠——炳興火柴公司的時候,就有了自己開辦實業的諸多設想,并聘請哈銳為顧問。所以在一開始辦廠時就有了先辦一個機械廠,形成煉鐵、煉鋼、煉銅,制造軍械、鑄造銅元、銀元一條龍生產線的宏偉規劃。他一上任,就下令銷毀了沿襲明清兩代由官爐所鑄的銅錢——“制錢”,準備由衙署范鑄銅元。因此一次性投資300萬銀元,從上海、漢口購進外國機器,又以重金從漢陽兵工廠和四川請來技師、技工,還聘請了一位德國機械專家為顧問。于民國11年2月,拆毀南郭寺隋朝所建磚塔,在軍營以東辦起了“隴南機械局”(現岷山廠),其廠占地面積廣,建筑規模大,設備先進,墻垣高厚,被市民稱為“新城”。有職工200-300余人,孔自己任總辦,杜斗山任會辦。但開辦后,由于燃料供應困難,不得不停止鋼鐵冶煉,專鑄造銅元,修理槍炮軍械。用雜銅鑄造的50、100、200文砂版銅元,在隴南各縣流通,后更名“隴南造幣廠”。
為給造幣廠解決動力,同時也給他的衙署解決電燈照明,于民國11年,從上海購進30千瓦馬力蒸氣機、50馬力煤氣機一部,30千瓦三相交流發電機一部,燃料用木炭和木材。先在東教場造幣廠內安裝發電設備,成立了“天水開明電燈公司”。當年3月,發電容量達30千瓦,供電容量23.4千瓦。燈炮一般只有16燭光,約400多個燈頭。僅供大街、衙門、公館和幾家比較大的商號照明。市民都感到稀奇,每天晚上有幾百人到衙門門口看電燈。
民國12年,因發電廠距衙署較遠,不便衙署供電修理,又將廠址遷至廣益倉院內(今天水報社印刷廠),修建了廠房,移裝了機器,正式命名“天水電燈電話局”。并在大城一帶架設路燈。其時,東起五里鋪,西到堅家河,電燈照亮了秦州夜,使天水成為甘肅省第一個出現路燈的城市,也成為后來(民國16-34年)天水電燈廠和天水電廠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