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歷史悠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南控巴蜀,北達大漠,西通西域,東進關中。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自春秋戰(zhàn)國之始,每逢朝代更迭,這里都是各路人馬爭鋒的戰(zhàn)場。潘守正先生多年來從事秦州歷史文化的研究,他的《天水歷代戰(zhàn)事記》是我們全方位地了解發(fā)生在天水的歷次重要戰(zhàn)事的重要資料,今刊發(fā)以滿足讀者了解天水歷史上的風云戰(zhàn)事。
天水歷代戰(zhàn)事記
薛舉父子起事
![](/Files207/BeyondPic/2009-1/12/108703.jpg)
一、隋末形勢
楊堅廢北周稱帝建隋,在位時政簡刑輕,愛惜民力,是一位封建時代少有的好皇帝。兒子楊廣即位后,反其道而行,成為一個揮霍無度,游戲行樂的昏君,使隋初一度出現(xiàn)的振興局面很快喪失殆盡,百姓重新處于被奴役、被壓迫的悲慘境地,人們在無法生存的情況下,掀起了大規(guī)模的反抗。至大業(yè)十三年(617)年,形成了許多較大的武裝集團,如中原李密、陜西梁師都、河北竇建德、山西劉武周、安徽杜伏威等。楊廣看到北方已是不安全之地,便帶著宮妃、大臣躲到了江都(今江蘇揚州)。接著,隴右暴發(fā)了薛舉起事。
二、薛舉起事
隋大業(yè)十三年(617年),金城縣(今蘭州市)民眾在中原各地反抗暴政的影響下,亦自發(fā)而起,攻據(jù)村、堡。縣令郝璦欲將其剿滅于初起之時,即招募數(shù)千人,讓金城校尉薛舉統(tǒng)率鎮(zhèn)壓。薛舉為汾陰(今山西南部)人,后遷居金城,為人有豪俠之氣,常結交志趣相投者,伺機爭奪天下。四月,薛舉與其子薛仁杲(一作薛仁果)并十三名親信趁郝璦宴請之機,將其劫持,并囚禁郡、縣官員,開倉賑濟百姓。不久自稱西秦霸王,改元秦興,并以薛仁杲為齊公,少子薛仁越為晉公。接著在短短數(shù)月中,攻據(jù)金城、枹罕(治今臨夏)、臨洮(治今臨潭)、西平、饒河(二郡均在今青海西部)等郡,部眾增至十三萬。
七月,薛舉又在金城稱秦帝,立妻鞠氏為皇后,薛仁杲為太子。旋派薛仁杲率眾東下攻天水(時為郡,治今天水市,轄上邽、冀城、秦嶺、清水、隴城、成紀六縣)。薛仁杲勇力超人,善騎射,軍中號為萬人敵,其部很快經(jīng)隴西攻占天水,薛舉以金城遠處西隅,為便于奪取關中、巴蜀,遂率百官東下,以天水為都。接著命薛仁越南攻蜀地,但行至河池(時為縣,治今徽縣),被隋河池太守率軍所阻,仍返天水。
三、薛仁杲謀攻扶風
大業(yè)十三年(617年)十二月,薛仁杲率兵東越隴山攻扶風(時為郡,治今陜西鳳翔)。其時唐王李淵擁隋代王楊侑為隋帝,據(jù)長安,即遣次子李世民率軍往據(jù),雙方及戰(zhàn),薛仁杲大敗,撤回隴右。
李淵欲收降薛舉,在派李世民抵拒薛舉的同時還派相府胄參軍姜謨和諮參議竇軌從散關(在今陜西省寶雞市南)西進,經(jīng)河池(今徽縣)至漢陽(時為郡,治上祿,在今禮縣)長道縣(治今西和縣西北),結果為薛舉擊敗,仍回關中。
四、薛舉父子兵敗,天水歸唐
仁杲扶風兵敗,薛舉恐李世民再取天水,遂問計于部屬。黃門侍郎褚亮建議依附李淵,但為郝璦所駁,郝璦說:“昔漢高祖屢經(jīng)奔敗,蜀先主亟亡妻子,也成就大業(yè),陛下怎能因一戰(zhàn)不利而聽從亡國之計。”薛舉聽后再不言降,并遣使聯(lián)絡突厥,謀共取長安,不料李淵搶先一步,派使者陳述利害,突厥已附于李淵。
618年5月,李淵代隋稱帝,建國號唐。6月,薛舉派兵到安定(治今涇川縣),欲攻長安,李淵又以李世民為元帥統(tǒng)軍抵敵,此后又方戰(zhàn)于隴東和關中西部。八月,舉病卒,仁杲于折墌城(在今涇川縣東)繼位。仁杲貪而好殺,及即位,眾心猜懼,人心渙散,其勢轉衰,十一月在折墌城失敗,被迫降唐,不久被殺,天水郡及隴右均歸于唐。
薛仁果父子初起事時,賑濟放糧,多少還有點民眾觀念,但當大批百姓追隨起事后,私欲膨脹,只顧自已稱王稱帝,甚至變成殺人魔王。史載薛舉“每破陣,所獲士卒皆殺之,殺人多斷舌割鼻,或碓搗之”,薛仁果“所至多殺人”,如此嗜殺成性的武夫,卻驅使百姓為其奪天下而賣命,致數(shù)以萬計的人死于戰(zhàn)火,實為隴右百姓的悲哀,所幸薛氏很快為唐所滅,戰(zhàn)禍延時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