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當我們看到“工業——富民之要”、“工業——強市之基”這些稔熟的詞匯時,卻并不了解中國和當地工業興起的艱難歷程。回味這些業已過去的歷史,對當今社會生活還有什么提示與啟發嗎?我不敢有此奢想,但總想在回顧中有所品味。
民國秦州商事之十一
“隴南王”的開拓軼事
在軍閥混戰遍及全國的民國8年2月14日,渭川道(民國2年,秦州改為天水縣,隸屬隴南道;民國3年6月,隴南道改為渭川道,轄天水、秦安、伏羌、武山、通渭、禮縣、徽縣、兩當、西和、成縣、武都、西固、文縣、清水14縣)所轄的天水縣城,出現了一位身穿北洋軍軍服的鎮守使。這位鎮守使一到天水,狹窄的鋪滿小石子的古街上,突然出現了一輛希奇古怪的鎮守使專用馬車,讓市民在震驚之余,不免大開眼界。
那是一輛舊式的四輪馬拉轎車,有四匹馬并列駕轅。車夫是個白皮膚,藍眼睛,黃頭發的白俄羅斯少年。他中等個兒,著白襯衣,黑領結,綠馬褲,長統靴,歐式禮帽頂插著根一尺來長的白羽毛,大有歐洲騎士風度。這離奇的衣著,加上馬車奔跑時頭頂絨絨的羽毛隨著全身的晃動搖擺飛舞,市民見狀,給他起了個外號叫“雞毛飛”。“雞毛飛”個頭不高,卻精健敏捷,武藝過人,是鎮守使的得力保鏢。他的馴馬技術更讓市民感到離奇。趕車不用馬鞭,而是吹著長短不一的口哨,幾匹馬聽任指揮,以哨喑為準,慢時行駛平穩,快時奔馳如飛。轎子里邊的鎮守史不是搖頭晃腦,觀景思謀,對古城街道的狹窄和城門牌坊之多阻礙車輛通行皺眉不止;就是閉目養神,遐想著要把自己的小天地來個改頭換面,有點北平、天津的現代氣派。
鎮守使名叫孔繁錦,安徽合肥人,畢業于清末陸軍講武學堂。就職于皖系軍閥段祺瑞部下,也受到袁世凱的賞識,授予陸軍中將和銘威將軍。是民國初期甘肅督軍張廣建的胞弟。因繼嗣舅父孔家,故改姓孔。這讓他頭上有了一個顯亮赫的光圈,遂以“至圣七十四世孫”為榮。民國3年隨張廣建來甘肅,任親兵司令。民國7年(1918年),因隴南局勢不穩,張廣建以援助陜西軍務和清鄉為名,派孔繁錦帶領省防軍三營駐守天水。民國8年(1919年)撤消天水總鎮建制,任命孔繁錦為隴南鎮守使,后又兼任陜西邊防督辦,援川總司令等職。從民國8年到民國15年,統治了隴南整整八年。因獨霸一方,割據天水,人稱“隴南王”。
這個令州人震驚,也遭人唾罵;這個既高高在上,又喜深入巷里鄉間私查暗訪;想當現世“包公”,又亂殺無辜;這個擴充軍隊,獨攬大權,生性暴躁,又豁達,無成府,惜名譽,禮士紳,能夠采納建議;這個既大量斂財,又用于社會,大刀闊斧改造市容,興辦實業與教育,還能解囊資助培養人才;這個既得勢時當王者,又能失意后甘當百姓的人,他的多重性格和新舊交替的時代特征,讓他在秦州的八年中扮演了多個角色。在秦州人的印象中真是太深太深了,以至有關他的作為,不管是貶意的,還是褒意的,都如故事一樣在民間津津樂道地相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