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歷史悠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南控巴蜀,北達大漠,西通西域,東進關中。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自春秋戰國之始,每逢朝代更迭,這里都是各路人馬爭鋒的戰場。潘守正先生多年來從事秦州歷史文化的研究,他的《天水歷代戰事記》是我們全方位地了解發生在天水的歷次重要戰事的重要資料,今刊發以滿足讀者了解天水歷史上的風云戰事。
天水歷代戰事記
北魏統一隴右
427年,北魏軍大舉攻夏,夏主赫連昌失敗,率余眾入隴,據守上邽。428年,北魏軍攻至上邽,赫連昌又北走平涼。430年,赫連定在平涼被北魏軍擊敗,仍走保上邽。431年,赫連定挾百姓欲往河西,途中被吐谷渾兵襲擊,赫連定被俘,夏亡,仇池楊難當趁機入據天水、略陽二郡。436年,北魏將拓跋丕率軍討楊難當,楊難當降。439年,楊難當派兵攻上邽,被北魏鎮將拓跋意頭擊敗。
一、北魏興起和進據隴右
在“五胡亂華”的北方混戰時期,鮮卑部落首領拓跋什翼犍曾在今山西北部建代國,后被前秦攻滅。淝水之戰后,前秦急劇衰落,什翼犍孫拓跋跬集眾復國,于太元十一年(386年)稱代王,國號魏(史稱北魏),都盛樂(在呼和浩特西南)。此后歷經十余年攻伐,取得今山西、河北大部分地區。至泰常五年(420年)南北朝局面初步形成時,北魏已擁有黃河以東(今山西)、以北(今河北和山東、河南部分地方),南與劉宋以黃河為界,西與夏亦隔黃河對峙。從始光元年(424年)開始,連續兩年派兵攻伐北部的柔然,迫其向北遠遁,接著又發動了奪取關隴的攻夏之戰。
二、北魏攻夏之戰
北魏始光四年(427年)六月,太武帝拓跋燾親率大軍攻打夏都統萬城(在今陜西靖邊縣與內蒙古交界處),夏主赫連昌南奔隴右,至秦州上邽城。不久,在長安督軍與北魏作戰的平原公赫連定亦兵敗西撤上邽,428年,北魏平北將軍尉眷率軍入隴右,攻打赫連昌。軍將至,赫連昌知不能拒,率眾北走平涼,不久赫連昌在與北魏軍作戰時被俘,其弟赫連定在平涼繼立。
430年十一月,北魏軍攻平涼,赫連定失敗,率所驅民眾數千戶復走上邽,夏隴西守將聞平涼兵敗,率先降魏。421年夏,赫連定懼魏復攻,脅民從上邽西走,欲往河西,途中為吐谷渾兵所俘,后為北魏所殺,夏亡。
三、北魏與仇池之戰
仇池楊難當趁夏滅亡進據天水、略陽兩郡時,北魏尚忙于與南朝宋爭奪關東的戰爭,拓跋燾遂封楊難當為征南大將軍、秦梁二州牧、南秦王。北魏太延二年(436年)三月,楊難當自稱大秦王,改元建義,設百官,皆如天子制,是舉引起拓跋燾反感,于七月派驃騎大將軍、樂平王拓跋丕,尚書令劉絜督軍討伐,九月軍至略陽,楊難當懼,上表降附,并撤兵還仇池。戰雖止,但諸將欲攻郡、縣以劫財肥己,中書侍郞高允極力諫阻,拓跋丕依其言,命楊難當代守上邽,自率軍東還。
太延五年(439年)三月,受楊難當命鎮守董亭(在今天水市馬跑泉鎮以東)的楊保宗,背楊難當投北魏,北魏以楊保宗為征西大將軍、秦州牧、武都王,鎮守上邽,楊難當怒,于同年十二月率兵數萬再攻上邽,沿途秦州民眾多有響應者,北魏鎮將拓跋意頭遣部屬呂羅漢率精騎千余出城猛沖仇池軍,擊殺楊難當左右騎八人,楊難當大驚,急收軍自保,適拓跋燾遣使送勸降書至,楊難當自度實力終不及北魏,遂上表認罪,撤兵仍還仇池。
四、宇文泰討伐侯莫陳悅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正月,北魏都督隴右諸軍事、秦州刺史侯莫陳悅誘殺關中大行臺賀拔岳后,率部屯兵水洛城(今莊浪縣城)。賀部推宇文泰為大都督討伐。四月,宇文泰引軍兼道隴上。侯莫陳悅聞訊,留萬人守水洛,自率眾南撤略陽(今秦安東北)。宇文泰進逼略陽,侯莫陳悅又走保上邽(今天水市秦州區市區),召南秦州刺史李弼守城。李弼雖與侯莫陳悅有親,但度其形勢必敗,遂派人往見宇文泰,表示愿為內應。侯莫陳悅亦料上邽難保,率親兵屯南山。宇文泰軍至,李弼出城迎降,侯莫陳悅欲下山襲擊宇文泰軍,不料部眾先自潰亂,被迫率數名親隨棄軍而走,在山谷盤桓多日后,遂自縊。宇文泰以李弼為秦州刺史,自率軍東歸。(■潘守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