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歷史悠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南控巴蜀,北達大漠,西通西域,東進關中。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自春秋戰國之始,每逢朝代更迭,這里都是各路人馬爭鋒的戰場。潘守正先生多年來從事秦州歷史文化的研究,他的《天水歷代戰事記》是我們全方位地了解發生在天水的歷次重要戰事的重要資料,今刊發以滿足讀者了解天水歷史上的風云戰事。
天水歷代戰事記
北方豪強爭奪戰
![](/Files206/BeyondPic/2008-12/16/108668.jpg)
十二、西秦、后秦仇池、夏爭奪戰
十一年(415年)十一月,西秦襄武侯乞伏曇達等率騎一萬東下至南安,攻伐南羌彌姐、康薄部落于赤水,所至皆降,西秦遂以王孟保為略陽太守,鎮赤水。416年四月,乞伏曇達與平東將軍王松壽率騎一萬攻上邽,后秦秦州刺史姚艾率軍拒戰。兩軍遇于蒲水(今天水市西部),及戰,后秦軍大敗,姚艾率眾退守上邽城。西秦軍進至大利(今天水市東伯陽鎮),破黃石、大羌二戎,然后挾五千余眾百姓于枹罕,其軍亦西撤。
十二年(416年)六月,仇池楊盛復率軍北上,攻祁山。后秦建節將軍王總率軍抵敵,被擊敗,王總被俘,仇池軍進逼至秦州(治上邽城),后秦后將軍姚平率部往援,仇池軍退,不久上邽守將姚嵩和隴西太守姚秦都、略陽太守王煥率軍往援,與姚平合軍追擊仇池軍。夏赫連勃勃聞上邽空虛,率軍南下突襲。因姚嵩、姚秦都、王煥在竹嶺與仇池軍大戰中皆死于陣,后秦軍潰敗,致無兵援救上邽,夏軍圍攻二十余日,終因守兵不足被攻破。夏軍入城,盡殺包括秦州刺史姚軍都在內的守城將士五千余人,繼則大劫掠,最后踐毀城垣,始滿載歸去。十月,西秦派秦州刺史王松壽屯駐馬頭(天水市西部),伺機攻取上邽。
十三年(417年)十月,西秦王乞伏熾磐(乞伏乾歸子)聞東晉軍入關中攻滅后秦,遣左丞相乞伏曇達、右丞相元基率軍往取上邽。及西秦軍至,后秦上邽鎮將姚艾知大勢已去,遂不戰而降。乞伏熾磐以姚艾為征東大將軍、秦州牧,仍鎮上邽。至此,時秦州所統天水、隴西、南安、略陽四郡盡為西秦所據。
十三、夏、西秦、仇池爭據隴右
東晉義熙十四年(418年),攻滅后秦后屯鎮關中的東晉將自相殘殺,長安大亂。夏赫連勃勃率軍進逼長安,關中郡、縣紛紛依附,至十一月,赫連勃勃擊敗東晉軍,在長安稱帝(不久仍回統萬)。此后兩年間,赫連勃勃先攻并州(今山西),后取隴上,成為逞強西北的豪霸,西秦軍從上邽等地西撤。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正月,西秦王乞伏熾磐派征北將軍木弈干、輔國將軍元基率軍攻上邽,因遇霖而退。
宋元嘉三年(426年)八月,夏主赫連昌(赫連勃勃子)遣車騎大將軍韋代率騎一萬攻南安,九月破城,俘西秦州(西秦在南安置秦州,與設置上邽之秦州并立)刺史翟爽、南安太守李亮。十月,韋代率部西去,往攻枹罕、西平(今青海省西寧)等地,挾持二萬余戶百姓仍東撤。
七年(430年)十月,西秦王乞伏暮末因懼北涼和吐谷渾的攻擊,遣使通貢于魏,乞求東遷。魏許以平涼為封地。乞伏暮末遂決定先往上邽,再圖平涼。夏主赫連定聞訊,即遣軍以拒,乞伏暮末被迫留保南安。次年(431年)正月,因北魏攻擊,退居上邽的赫連定決計向西,遣北平公韋代率軍一萬攻南安。時南安城中大饑,人相食,已無抵拒之力。及夏軍至城外,西秦侍中、征虜將軍出連輔政,侍中、右將軍乞伏延祚,吏部尚書乞伏跋跋等即出城投降。乞伏暮末途窮,率宗族出降,西秦亡。
八年(431年)六月,夏主赫連定畏北魏攻擊,挾秦州民十余萬口西遷,欲往河西。吐谷渾王慕璝派兵攔截于途,赫連定被俘,后被囚送于魏,夏亡。赫連定西遷后,仇池楊難當乘虛派軍入據天水、略陽等郡。次年,以其子楊順為秦州刺史,守上邽,至此天水復為仇池所據。
西晉末至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動亂,戰事特別頻繁的時期。今天水時為民族雜居之地,更變幻無常,僅在西晉滅亡至被北魏統一前的百余年當中,先后有前趙、后趙、前涼、前秦、后秦、仇池、夏等國參與爭奪,再加上權千成、斂岐、休屠王羌、高離等此起彼伏的反抗活動,幾無寧日。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