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當我們看到“工業——富民之要”、“工業——強市之基”這些稔熟的詞匯時,卻并不了解中國和當地工業興起的艱難歷程。回味這些業已過去的歷史,對當今社會生活還有什么提示與啟發嗎?我不敢有此奢想,但總想在回顧中有所品味。
民國秦州商事之六
財源滾滾的多種經營
■龐瑞琳 韓惠榮
從辦廠之日起,公司就意識到質量是企業生存和發展之本。他們注重產品質量,尊重技術人才,以質量求生存,以技術求發展,使產品保持優質,爭來市場和效益,資金積累與日俱增。
在生產日益穩固發展的基礎上,公司采取“一業為主,多種經營,工商并舉”的辦廠方針,尋求新項目,擴展業務,因勢利導,廣開財源。先后在距礦山較近的紅崖創辦鐵廠,生產農民急需的鐵鍋、鐵鏵;在三岔設立煉磺廠、煤礦;在高橋辦造紙廠;甘泉建雜貨店;利用公司的騾馬、膠輪車組成運輸隊開展貨運業務,往返于陜、川、甘之間,帶動了商貿物流業;又購置水磨、田地等不動產多處。兩條腿走路,多種經營讓炳興企業日趨興盛。職工人數由最初的108人發展到800人,加上鐵廠、硫磺廠、煤礦、造紙、水磨等多種經營,企業職工人數過千。
在民國初期,胡中林靈活多變的商業頭腦,對市場信息的捕捉和長遠謀略,使其在商場上顯得多么游刃有余!求新進取,勇于實踐,人才興廠、市場調查、技術開發、團結協作、講求誠信,已經具備了現代企業的管理模式。
哈銳則將更多的精力投放到育人上。進士出身的他深知要想辦好廠子,必須提高職工的業務水平,要使地方經濟發達,必須提高民眾的文化素質。民國十五年(1926年)前后,在公司內開辦職工文化培訓班、職工子弟講習所,以夜校形式使職工及其子弟學技術、學文化。并在公司附近創辦“炳興小學”,免費招收街道居民兒童入學。受到市民好評。民國十七年,吉鴻昌為公司贈送“教養兼施”匾額,以之獎勵。
到民國二十五年,炳興公司已成為天水實力雄厚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