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歷史悠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南控巴蜀,北達大漠,西通西域,東進關中。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自春秋戰國之始,每逢朝代更迭,這里都是各路人馬爭鋒的戰場。潘守正先生多年來從事秦州歷史文化的研究,他的《天水歷代戰事記》是我們全方位地了解發生在天水的歷次重要戰事的重要資料,今刊發以滿足讀者了解天水歷史上的風云戰事。
天水歷代戰事記
北方豪強爭奪戰
![](/Files205/BeyondPic/2008-11/17/108589.jpg)
一、西晉末、東晉初的形勢
“八王之亂”后,西晉政局動蕩,戰事頻仍,歷史進入了一個非常動亂的時期。中原王朝統治者對百姓的橫征暴斂和北方匈奴、羯、鮮卑、羌、氐五個少數民族中的豪強勢力的劫掠,使晉初二十多年稍有恢復的中原和關隴地區再次陷于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慘境地。漢劉曜進攻關中時,“京師饑甚,米斗金二兩,人相食,死者太半”;至戰事結束,“長安城中戶不盈百,墻宇頹廢,蒿剌成林”。隴右境況史料雖不見載,但比照關中,恐也不相上下。
西晉所置秦州中,天水、略陽(今秦安東南)二郡和南安郡(在今隴西東南)部分在今天水轄域。其地由于兩漢、三國和西晉初期的人口遷移,居住了大量少數民族,其中以羌、氐人居多。羌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氐人則多在東部和秦嶺以南,渭河河谷為羌、氐雜居區。西晉元康六年(296年),居住略陽郡清水縣(今清水、張家川縣地)的氐人首領楊茂搜為避戰亂,率部南遷仇池(在今西和南部,時為武都郡地),稱輔國將軍、右賢王,設邑自立。永嘉四年(310)年,聚集略陽郡臨渭縣的氐族首鄰蒲洪(后改姓為苻,即苻洪)擁眾起兵,漢主劉聰(304年稱漢王,立國于今山西北部)遣使拜其為平遠將軍,蒲洪不受,自稱秦州刺史、護氐校尉、略陽公,占據今秦安、清水和天水市北部一帶。接著陳安與司馬保以及涼州張軌、張寔相互攻伐,使天水以及整個隴右進入戰亂時代。
西晉滅亡后,自號為正統的東晉王朝已遠離隴右,只統治淮河以南地區。匈奴劉曜繼位的次年(319年),遷都長安,將國號由漢改趙(史稱前趙),占據今陜西關中和山西中、北部。與此同時,羯人石勒在襄國(今河北邢臺)稱大單于、趙王(史稱后趙),據有今河北南部及河南、山東以及山西南部。氐人李雄在成都(今四川成都)稱帝,建國大成,據有今四川東部和云南、貴州一帶。占據幽州(今河北、北京等地)和平州(今遼寧南部)的鮮卑人慕容廆及占據涼州(今甘肅河西)的張寔雖仍受東晉王室封號,實際是與東晉轄域相隔絕的獨立地區。還有楊茂搜的兩個兒子楊難敵、楊堅頭兄弟率部擁兵分屯下辨(武都郡治,在今成縣西)和河池(今徽縣境),分號左、右賢王,脫離晉王室,據武都中部(今成縣、徽縣、兩當、西和等地)。隴右以至整個中國北部處于四分五裂狀態。
二、前趙攻伐隴右
東晉太興二年(319年)劉曜遷都長安后,占據隴城(今張家川鎮)的陳安和自立于略陽臨渭的蒲洪先后上表求附。劉曜封蒲洪為率義侯。陳安由于又上表大成,未得劉曜封賜。三年(320年)春,劉曜攻伐司馬保,軍至安定,司馬保西遷桑城,陳安再上書表示降附,劉曜封其為大將軍,使守隴右。同年六月,巴人(氐人一支)頭領句渠知率眾反前趙,稱大秦,改元平趙。關、隴氐、羌、羯諸族起而響應。劉曜以光祿大夫游子遠為車騎大將軍圍剿,自關中至安定,再達隴右,所至起事者皆降,是為前趙軍首次進入隴右。
三、前涼、前趙爭奪隴右
前涼將韓璞先前在援助司馬保后率部屯冀城。太興四年(321年),劉曜命劉咸統軍取冀城,呼延寔攻桑壁(在南安郡)。涼州(治姑臧,即今武威)刺史張茂(320年張寔卒,其弟張茂理州事)見前趙軍攻鋒其甚勁,恐隴右屯軍有失,急召部屬商議。參軍陳珍說,劉曜兵雖多,但精卒少,大抵皆氐、羌烏合之眾,表示原領精兵數千拒敵。張茂遂以陳珍為平虜將軍,率精騎往救韓璞。陳珍利用氐、羌部落對劉曜的不滿,集眾猛攻。前趙軍猝不及防,慌忙退走,韓璞軍順利西撤。
永昌元年(322年)十二月,張茂趁陳安在隴右叛趙之機,再派韓璞率軍東下,攻取隴西、南安二郡,并以其地置秦州,派刺史治理,與設治上邽時為陳安所據之秦州并立。
太寧元年(323年)七月,劉曜剿滅陳安后,決定西取涼州,于八月親督大軍西進,隴右、南安前涼守軍望風西走,前趙軍直進至金城郡(治榆中,轄今蘭州市等地)黃河南岸,張茂懼,遣使稱臣降附。劉曜遂以張茂為涼州牧,封涼王,令守河西和隴右西部。咸和二年(327年),前涼主張駿(324年張茂卒,張寔子張駿繼)聞劉曜在關東被后趙擊敗,于五月派軍從隴右西部南下,欲取天水和略陽。劉曜急遣南陽王、大司馬劉胤率步騎四萬抵敵。十月,前涼軍大敗,盡失原有黃河以南地區。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