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當我們看到“工業——富民之要”、“工業——強市之基”這些稔熟的詞匯時,卻并不了解中國和當地工業興起的艱難歷程。回味這些業已過去的歷史,對當今社會生活還有什么提示與啟發嗎?我不敢有此奢想,但總想在回顧中有所品味。
民國秦州商事之三
胡中林的引進意識
■龐瑞琳 韓惠榮
![](/Files205/BeyondPic/2008-11/6/1019990.jpg)
民國二年(1913年)的胡中林(字子瞻)雖只有39歲,但從16歲到秦州“世順謙商行”當學徒起,在經商的路上已經走過了23年。生于世代儒家胡門的他能夠沖破世俗重士輕商的傳統觀念,棄儒從商,已經是一種離經叛道的大膽嘗試。在他由學徒一步步升任住外莊客的時候;在他不辭勞苦,奔波于廣元、重慶之間,對物資集散、信息捕捉、市場動向傾心研究的時候,他已經成了一個稔熟市場經濟的商人。
每當他站立商埠碼頭,督運經由嘉陵江的貨船把秦州的水菸、藥材運往四川,再將四川的白糖、紙張運回秦州的物貿流通時,便領略了創業奉獻(繁榮市場)與盈利的樂趣與自豪。他是一個善于動腦筋的人,利用經商之機,時常考察天府之國工商企業的產銷特色及重慶自辟為通商口岸以來,輕工業飛速發展的景況,從而萌發了引進巴中工業,開發隴南山鄉的強烈愿望。以往,他的忙碌只是為掌柜的效力。現在,真正要辦屬于自己的事業了,他深知選項必須要掌握市場動向的重要性。這年夏,他與王鼎三對重慶各手工作坊和規模較大的廠家逐一進行考察,并從當地多種產品經營中,尋求適于秦州的企業。兩人分析利弊,考慮家鄉自然資源,認為有許多可以充分利用的優勢,認準只有興辦火柴最有發展前景。隴南林區木材資源豐富;百姓生活貧困,城鄉廉價勞力多;火柴生產工藝單一,多為手工和半機械化操作,投資小,見利快。
這年冬,重慶室外的嚴寒被三顆火熱的心融化了。他們熱切商定,就辦火柴。因為眼下火柴發展基礎薄弱,僅有京津滬渝的“丹鳳”“丹升”、“燮昌”等名牌火柴供應全國。在秦州只有少數富家使用,且供需經常失調。這是關乎千家萬戶百姓日常生活的產品,如能獲得自產能力,銷路肯定廣闊。一經合計,辦廠信心倍增,急急對未來的企業命名為“炳興”,遂乘熱打鐵制定了專營火柴的股分制公司發展規劃。
可是,戰亂的政局竟讓這個雄心勃勃的規劃擱置了5個年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