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明代禮部尚書門克新籍貫祖姓考
李玉順
明洪武門克新(1326-1396年),先由儒士任秦州州學訓導,“秩滿入覲”,因直言無隱得到農家出身,來自釋門的太祖皇帝賞識,授左春坊左贊善之職。在職期間,門克新奉命撰寫《長江萬里圖記》,所作文采洋溢、氣勢磅礴,朱元璋非常滿意,不久便擢升滿腹經綸,才華出眾的門克新為禮部尚書。時門公已70高齡,雖在職時間不長,但患病期間,薪俸不停,皇帝還命太醫救治,卒于任上后,又命有司護喪歸里安葬。同時,特遣司禮典部親撰祭文諭祭曰:“然死生之道,世人之常,雖時命之不齊,而壽貴已臨身,大丈夫之志,可無憾矣。”此可謂于西北之地,風光之極。原秦州爺坑(天水火柴廠舊址)有門公墓,1958年建廠時被拆除。當文化館負責人清理墓葬時,發現有官帽、服飾及金銀元寶,墓志銘等珍貴文物。成化五年(1469年),秦州先后兩任知州以及在朝秦州籍刑部主事張銳,國子生馬瑞等人倡儀,先是在秦州文廟學官之前建立起門尚書祠堂,后又邀著名文學家華蓋殿大學士李東陽撰寫了《門尚書祠堂記》,記曰:“門公起儒學,登輔臺,得千載一時之遇”!半m以任顯,而功業有助于鄉里!贝伺e為秦州興學重儒,召致后人樹立了榜樣。關于這方面資料,可以說較為清楚,已成定論。然而,關于門尚書藉貫和祖上姓氏的問題,仍然是個謎。
《天水市志》載:門克新“明秦州門家河人,一說禮縣天嘉人!薄洞竺饕唤y志》稱“本朝門克新秦州人”!睹魇贰芬喾Q“克新,鞏昌人”(時秦州屬鞏昌府)。而《秦州志》、《秦州直隸州新志》則分別載:門克新“天嘉人也”,“禮店所人”。門克新籍貫究竟是哪里?為此,筆者近期到禮縣等地進行了實地專訪和考察。地方志稱“天嘉”、“禮店所”,即禮縣城關鎮及南部一些地方。公元前920年,贏秦首領非子被周孝王召于汧渭之間,馬大繁息,邑西垂(即今禮縣東北)。后秦襄公因兵保周平王東遷洛邑有功,被封為諸候,賜以岐豐之地。始建秦國。秦襄公作為第一代開國國君,立西疇,祠白帝,建“西垂官”。此后,秦文公、寧公,出子,死后均葬西垂陵(即今禮縣大堡山)。在文公遷都平陽(今陜西岐山縣東北),武公東擴疆界居雍后,即賜先祖地為“天嘉”。天嘉所在地之西垂秦陵,即為“嘉陵”,西漢時降為縣,是武都郡九縣之一,名“嘉陵道”。因此,天嘉人,即指今禮縣人。而所稱“禮店所”者,始于元代。原以這里有李氏旅館、店鋪而得名。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蒙古軍在與西夏政權和女貞族國家金的征戰中,先于建國前在此地設置了軍馬元帥府,屬吐蕃宣慰司(禮縣城南有石碑刻記)。李店曾為長道縣治,以后隨儒家學說正名“李”為“禮”,稱為禮店,即“禮治”之意也。下轄“禮店、文州蒙古漢軍西番軍民上千戶所”。當時,禮店上千戶所僅統轄今屬禮縣城關鎮及西南部一些地方的軍民。明初承元制,洪武四年(1371年)才置“禮店守御千戶所”,成化九年(1473年)割秦州十里置邑,這時始有禮縣名。可見,以上各史所載門克新籍貫,都是按當時不同行政隸屬地名而稱謂。
禮縣崖城鄉元代《古岷州崖石鎮重修岳官之碑》刻載:“禮店文州蒙古漢蕃軍民元帥府”于西漢陽天嘉川沖要”,“鎮撫三方”。《禮縣志·藝文》(民國版)記載:“尚書門公故里,原在縣南三十里漢陽西山之下,里前有一清河,土人至今名曰門公河”。據考,門公河在今禮縣瑤峪村東南中磨一帶。此地現在一片田野,所謂門公河實際是一條季節性泄洪干水溝。想必在過去山林茂密時,溝為河,有水,曾建過上、中、下三個磨房,然仍屬荒野之地。在我們訪問時,即使是這個村的老翁們,也沒有聽說有過門姓。倒是在同川北向的土山子村里,現有蒙姓60余戶,人口300多人,約超過這個村人口的半數。據生于民國17年(1928年)的該村村民,中共地下黨員蒙憲章先生講:在他所知的家族口傳中,蒙姓是從天水門家河搬來的。從民國到解放初,家族過會即祭祀祖先時,兩地族人互邀,進行唱戲等文化活動,即就是在“文革”(約20世紀70年代)那個時期,他也是照此實說的。秦州區門家河門家人也講,他們過會也邀禮縣蒙姓,就是在解放前后幾年,還給禮縣蒙家代上過公糧。就是說,兩地蒙(門)姓是同祖同宗。那末,今天水(秦州區)門家河門姓,又是何時居秦州,與禮縣瑤峪、土山子門(蒙)姓有何源淵關系呢?
資料顯示:秦州區門姓,居于皂郊鎮北南河畔。這個村所以叫門家河,是因為對山門家凹門姓搬住這兒后,人們才稱該村為門家河。現在村里有明禮部尚書門克新故居及其遺存。故居位于該村東邊居中的最高處。最東邊原是一進三院的建筑群,按平面示意圖排為1#、2#、3#院,下邊是村里人稱的書房院,為4#院,已被拆除;再下邊是5#院。1#院中二層小樓,專家鑒定認為有宋元遺風,明代建筑,清雍正年間或稍后進行過翻修,與該樓北墻緊連的三間平房,部分為明代構件,清末或民國初年進行過翻修。5#院保存較為完整,主要構件及建筑似為清代新建?甲C中村里人講:門姓家族在從門家凹遷居之前,祖籍在南京阜陽的一個村莊,那是個有2000多人的大村。因先人犯事充軍秦州,到秦州時把家搬來了,還帶來了家神(今村上有以后重建的家神廟)。最具有考證價值的還要數門(蒙)氏祭祀包紙(俗稱紫丹)書寫遺存。該遺存書寫可分門臭娃主祭和門海生主祭兩部分。值得關注的是年代較早的門臭娃主祭上的包紙書寫。該書寫在凡是給祖父輩的書寫上都為“蒙”姓;而在給父輩書寫上則用了“門”姓。為什么一個陰陽,要同時寫出兩個不同的姓呢?筆者認為,書寫“蒙”姓是對先祖姓氏的保留,書寫“門”姓意在向社會所公開稱道姓氏的看齊。
綜合以上資料,并融入門克新生平進行分析,可以認為:
1、門克新籍貫秦州門家河,祖籍南京阜陽。其父隨祖父遷居秦州后,先居住在爺爺首創基業地門家凹(今董家坪村上邊)。因當時蒙古軍忽必烈任命汪世顯為秦鞏等20州總帥,禮店所均為蒙古世祖統治之下。至元泰定帝(1324——1328年)時,秦州成紀(今秦州區)連年地震,大暴雨、山體滑坡,遭遇了空前大饑荒,雖“朝廷調鈔3萬錠賑濟”,門克新父親還是迫于生活,移居到了禮店瑤峪里中磨一帶。門克新童年,就是在那里度過的,但讀書成儒,成家立業,及至教學“生徒多,至成效”,任秦州州學訓導的整個成長發展過程,都是在其祖父居地秦州。待門公事業有成,便開始在現今門家河擇地修樓(現門克新遺址1#院)。這一切發生在門克新三代期間,既符合于常理,又印證了史實。有道是:門河有遺址,中磨無門居。所以說,《志》述門克新秦州門家河人,一說天嘉人或禮店所人,也是不錯的。
2、門克新祖上姓蒙,只是在遷居秦州后,改姓門。祭祖包紙書寫如同寫郵件收件人姓名,是錯不得的。門姓在父輩包紙書寫上,稱門姓,恐怕是如果不與社會稱道相同的話,子孫后代時會出現陰錯陽差的不認同。而在給祖父輩包紙上書寫蒙姓,可以說那是對祖姓的回歸。蒙姓,出自古代,當時把主持蒙山祭祀人的后代子孫以山名作姓氏,稱為蒙或蒙山。蒙山位于今山東省中部地區,距離當時南京通往秦州官道上的阜陽不遠。從1#院翻修和5#院修建時采用舊件料情況看,清代門氏家業沒有大的發展。或因清代門姓不揚,或因家丁不旺,從門家河移居外地的門姓,都改稱了祖姓“蒙”。今禮縣城關鎮土山子蒙姓,就是清代初葉分居禮縣的一支。這支蒙姓雖在咸豐和宣統年間先后出過蒙頒賜,蒙旸升兩個父子拔貢,并與禮縣名人梁士選、焦志賢等人互為師徒,共同為禮縣教育事業發展做出過貢獻,但蒙氏家族始終與天水門家河門姓保持著同族之誼。血濃于水,可見一斑。據說,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從門家河分出去的另一支,也改稱了蒙姓。他們剛到徽縣伏家鎮時,連同蒙姓鎮上只有三大姓,現在伏家鎮已是省內經濟繁榮的名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