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像山
進入絲綢之路的重鎮(zhèn)甘谷(古稱冀縣),很遠地便可望見一尊端坐在山腰崖閣中的唐代大佛,山曰文旗山,東高西低,大像山石窟也因此大佛像而得名。
![](/Files120/BeyondPic/2006-12/18/2006121817025690774.jpg)
圖9 大佛山大佛
大佛高23.3米,龕高34米、寬14米、深4.5米的佛龕(圖9)。整個石窟開鑿在高200米以上的直壁懸崖上。佛龕三壁有懸塑窟前有樓閣,所表現的是彌勒講經說法的場景。其窟巖面赭紅,巖質松散,遇水則化,遇曬則剛,開窟易成,鑿像難精,故用石胎泥塑。整個造像形體高大穩(wěn)健,氣勢雄渾。大佛身著通肩袈裟、內著僧衣并于腹間結帶,衣紋流暢自如,并表現出一種絲綢物單薄順滑的質感。佛面相飽滿豐腴,右手向前平舉結化吉祥印,左手撫膝。雙腿平垂而坐,足踩仰覆大蓮花,雙目平視前方,表情莊嚴肅穆,具有一種關注大千世界氣度和呵護眾生的胸懷。
唐代,麥積山石窟數次遭受地震的浩劫,故而天水地區(qū)開窟造像活動場所就有所偏移,而位于渭河谷地旁這座奇?zhèn)ルU峻的山崖便成為信眾開窟祈福、祭祀供養(yǎng)的上佳之地。另外,女皇武則天自稱是彌勒佛下世,在國家政治勢力的推波助瀾下,彌勒信仰風靡一時,于是便有了樂山大佛、敦煌96窟和130窟大佛、寧夏固原須彌山大佛等。而甘谷大像山的大佛也就是這一時期在同一政治文化背景下的作品。
佛經云:彌勒國度“一種七獲、樹上生衣,人壽七千八百歲,人常慈念,恭敬和順”,勾畫了一個人人向往的神奇而理想國度,正是出于對這樣一種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僧侶信眾便開鑿了這尊偉岸的大佛。
大佛居高形威,氣勢震撼無比,似有無可阻擋的力量和包容萬千的胸懷。游人于此可俯整個寧靜而寬闊的渭河平原,腳下麥稻桑麻綠濤蔽野,市鎮(zhèn)街巷車水馬龍;農工士商各守其份,胡人販客來來往往,似乎整個世界都在佛祖的默默注視中得到佑護。民眾百姓舉頭抬眼之間便可看見這尊頂天而立的大佛,無形中會多了一份平安的寄托和幸福的渴望。在山上的22個洞窟中,大佛窟為6號窟,部分窟內鑿有禪窟。
(董廣強王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