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石窟沿交通要道分布,一是沿著通過古秦州絲綢之路的主干道自東向西分布,如仙人崖、麥積山、大像山、華蓋寺、水簾洞、馬務寺、顯龍洞、鐵瓦寺、木梯寺等石窟;而另一條則是沿著秦州入川的道路(白水路)由北向南分布,如法鏡寺、八峰崖、三眼洞、佛爺崖、羅漢洞等。這樣,無論是北上進入河西走廊,還是南下進入巴蜀之國,沿途洞窟崖閣相連不斷、佛陀菩薩形影隨伴。特別是在境內的甘谷地區,幾乎是五里有佛窟、十里見崖閣;僧侶參拜的身影和梵樂鼓鳴之聲相繼不絕。這些石窟或高居于絕壁,或息隱于叢林,或近于鄉村之旁供善男信女參拜,或處于深山峽谷供僧侶禪思苦修。這就在天水境內形成了一道縱橫數百里、奇特而神秘的佛教石窟走廊景觀,也就構成了天水地區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這些分布于天水各地的石窟,由于各種原因,如所處的地理位置、藝術形式的傳承、發展的時間段等,都突出地表現出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
這條石窟走廊,從時限講,上起4世紀末的十六國時期,下至清代,涵蓋了1600余年的歷史。從地域上看,貫通了古代天水的大部地區。各石窟之間內容相互補充、完善了以麥積山石窟為代表的天水石窟文化。石窟走廊似一條寬闊而美麗的文化紐帶,不但將本地區的區域文化結為一體,更重要的是它將天水和其他地區緊密地溝通起來,使天水地區源源不斷地從絲綢之路上接受新的文化形式和思想源泉,從而補充和完善了區域文化的內容。
這些石窟主要是以佛教題材為表現形式,承擔了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我們身處這個石窟走廊,如同穿越時空而置身于歷史長河中,可以清晰地觸摸和感受天水地區歷史和文化,如美術(雕塑、繪畫)、建筑(宮殿、民居、宗教建筑)、民俗(服飾、儀禮、葬俗)、宗教思想、民間崇拜、道路交通等,因而,這些石窟可以說是為一部無字的史書,它們以獨特的形式傳達出深刻的文化內涵。
在這條走廊上,我們所看到的不僅僅是天的一種物化形式,或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中原(長安、洛陽)、巴蜀等地區的文化面貌以及中亞、西亞乃至更遠地區的文化章節和片段,以宏觀的歷史文化觀點來看,它的價值和意義已經遠遠地超越了地域限制,而成為探索更廣泛區域文化面貌的一個良好切入點。
為了對天水石窟走廊有進一步的了解,本文擬對其中幾座影響較大的石窟寺作分別論述。
(董廣強王來全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