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一個時代需要時間,需要平和的心態和中正的態度。而對一個人的認識,特別是對一個時代甚至一個民族的文化有過貢獻的人,這個認識就更需要等待。在整個等待過程中,表面上是一個具體的人的不幸,抑或是某一個人的劫難,但實質上是一個時代乃至一個民族的不幸或者損失。回想古今中外,一些偉大的文學藝術人才,在他們所生活的時代都是十分窘迫的。如今在拍賣行里常報出天價的那些藝術品或詩人、作家、畫家、音樂家的手稿等,在他們生活的年代卻一文不值。這讓后人們感慨,并因此對前一個時代進行批判,進而產生某種幽怨情結。這情結實質上或多或少隱含著關于對本時代人生存價值的思考。有了一代接一代的思考,一個民族的文化才逐漸成熟了起來,它的內涵也不斷地豐厚。
![](/Files65/29.jpg)
圖為“二妙軒”碑廊
可喜的是人類不斷進步,文化不斷普及,社會不斷發展。如今各地的杜甫草堂,已不是當年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那個樣子,都是些風景幽雅之地。近年來,南郭寺中又新建了集王羲之及晉人書帖而刻成的杜甫秦州雜詩“二妙軒”碑廊,立了杜甫石雕像。在青山環繞中,杜甫平靜地注視著秦州。只是石雕像所表現的杜甫,寄予了作者太多的祝福,杜甫手中雕了一只酒杯,而杜甫也略顯酒意。杜甫在秦州時哪里有酒喝,在這片戰事紛擾的黃土地上,杜甫有口飯吃也就很不錯了。
據說,在安放杜甫雕像的那天,晴朗的天空忽然下起了大雨。南郭寺的導游繪聲繪色地講述這一情景,并十分激動地說:這是秦州人為杜甫洗塵,也是蒼天為杜甫落淚!
杜甫終于安頓下來了,在秦州平靜地觀望著人類文明的進程。
秋雨落杜祠,雨聲淅瀝,四野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