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赴街亭,馬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致使街亭失守,造成了諸葛亮北伐“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結局,使最有可能成功的第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留下了千古遺憾。根據當時的戰況,首先派兵固守街亭的決策是正確的。然而,所派戰將要一定是能夠戰敗張 ,或者能夠抵擋住魏軍的將軍,馬謖不是張 的對手。擋住魏軍,待蜀軍攻下了上 ,進而合兵迎戰張 。街亭守住了,進可直趨關中,威逼長安;退可跨陵邊疆,攻守自如。
街亭之戰的失敗,教訓是深刻的,損失是無法挽回的。諸葛亮為北伐傾注了全部精力與心血,他對街亭戰略地位的認識很明確,估價也很高,部署得很周密,就是錯用了馬謖這個關鍵性人物。當然,從事實本身來看,失街亭也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的原因:一是諸葛亮用人失當;二是馬謖剛愎自用,“違亮節度”。諸葛亮為什么會重用馬謖呢?第一,馬謖是劉備、諸葛亮起自荊州的重臣名將,諸葛亮早就器重他。第二,南征時,諸葛亮采納了馬謖“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的意見⑥,七擒七縱孟獲,取得了“南人不復反矣”的良好效果,為平定南部立下了赫赫戰功,諸葛亮就更器重馬謖。第三,馬謖“好論軍機”,諸葛亮出于偏愛,兩人在一起談論,有時通宵達旦,足見情投意合。基于這些(也還有別的原因),馬謖在諸葛亮心目中已是一個很有謀略、能征善戰的“人才”,是固守街亭的最佳人選。對諸葛亮來說,一是被馬謖通曉戰術理論的才能所迷惑,過分的依靠與倚重他的長處而忽視了他缺乏在實戰中靈活運用的能力等致命弱點,更沒想到馬謖會不聽他的安排,違背行事。這從馬謖臨終時對諸葛亮所說:“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愿深殛鯀與禹議,使生之交不虧于此,謖雖死無恨于黃壤也。”(《襄陽記》)從這段肺腑之言,可見兩人親密之程度。二是諸葛亮派王平、高詳、李盛等戰將就是加強對街亭的防守,以防萬一。沒想到馬謖也不聽王平的多次勸告。三是諸葛亮忽視了馬謖之短處。張 是曹魏五大名將之一,馬謖根本不是張 的對手。四是諸葛亮忘記了劉備臨終所言“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囑托。五是諸葛亮沒有采納眾臣提出惟有魏延、吳壹可當此任的正確意見,執意派馬謖為先鋒,委之以駐守街亭的重任,結果招致了不可挽回的失敗,壞了大事。痛哉!惜哉!
對于北伐的首次失敗,諸葛亮痛定思痛。上疏日:“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勵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⑦于是以諸葛亮為右將軍,行丞相事。諸葛亮又引咎責躬,布所失于境內,他不但承擔了失敗的責任,而且把自己的錯誤公開宣露,以便接受大家的監督,記取教訓。諸葛亮檢討得洞中了要害,在這次關鍵時刻用人上的確犯了一個重之又重的錯誤,其損失無法彌補。然而,古往今來,像諸葛亮這樣知錯自咎的大人物并不多見。他在嚴責自己過失的同時,諸葛亮罰不避親,將馬謖“下獄物故”,揮淚斬謖。對忠實執行軍令的王平加封獎勵,進位寇將軍。在失敗面前,對于功過是非,能夠分理清明,敢于主動承擔領導責任的精神就更難能可貴了。
《三國演義》功不可沒,但《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被神化了,好像諸葛亮處處料事如神,計發必準,蜀漢眾臣多是以諸葛亮授“錦囊妙計”行事。諸葛亮是人,不是神。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作為政治家、謀略家的諸葛亮,智略過人,但也無法擺脫觀念的束縛,同常人一樣,也會犯錯誤,而且會犯很大的錯誤。正如在固守街亭上錯用了一個馬謖,使街亭失守,以致北伐的勝利成果毀于一旦,簡直說就是斷送了劉、關、張、諸葛亮及趙云等將軍們辛辛苦苦創立起來的蜀漢基業。身居要職的諸葛亮,“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以至弱對至強,其難度之大,世所罕有。瑕不掩瑜,諸葛亮在錯誤的自咎上毫不掩飾,嚴于律己,為后世人做出了榜樣。他勇于自責自咎的精神是后世人學習的楷模,更是當代人特別是領導者學習的楷模。
①《三國志·夏候淵傳》
②《三國志·魏延傳》
③《三國志·卷三明帝紀第三》
④《三國志·諸葛亮傳》
⑤《三國志·張 傳》
⑥《三國志·諸葛亮傳》
⑦《三國志·馬謖傳》
(選自《略陽川八千年歷史人文概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