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多年前的中國,風云際會,英雄輩出,一個被史家稱為“三國鼎立”的時代出現了。三個政權上演了一幕幕史詩般的話劇。蜀漢為了完成興漢大業,諸葛亮六出祁山,對曹魏展開了歷時八年的迂回鏖戰。隴右天水一帶是北伐曹魏的主戰場,蜀魏雙方為爭奪戰略要地,曾在天水也演出了一幕幕動人心弦、流傳千古的歷史華章,著名的街亭之戰就是其中一幕。三國時期的街亭,具有得失隴右、安危關中的戰略地位。街亭之戰的勝敗,直接關系著北伐的勝敗。
蜀漢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上表北伐,將素有“秦巴糧倉”的漢中選為北伐的大本營,親率十萬大軍,北出劍門,走金牛道,經寧強縣,屯兵漢中。在首出祁山之前的漢中會議上,督漢中鎮遠將軍魏延提出了奇襲長安的意見,諸葛亮認為這是輕躁冒進的危險之計,他回答說:“此懸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慮。”①諸葛亮通權達變,審時度勢,將“一舉滅魏”的戰略改變為“平取隴右,蠶食雍涼,逐步滅魏”的新戰略,堅持兵出祁山,繞道隴右,西連諸戎,奪取長安的持久戰略計劃。隴右泛指今甘肅隴山以西地區,這是中原通向西域的必經之地,也是關中的大后方。諸葛亮的“平取隴右”,實際上就是要奪取以天水為中心的隴右門戶地帶。具體來說,就是出祁山,占天水,守街亭,越隴山,出大震關、固關以迂回長安,趨潼關直搗洛陽。他的戰術思想是依靠先進的兵器及陣圖,對盤踞中原、糧足兵強、猛士如林的曹魏,采取以少勝多、以弱克強的軍事手段,削弱其實力,逐步擴大蜀漢地盤,推動整個戰區弱與強的轉化,待機奪取長安,攻占洛陽,應該說諸葛亮的戰略戰術方針是完全正確的。諸葛亮所說的“安從坦道”路雖迂遠,但宜于大軍大舉進攻。這條坦道正是絲綢古道的中大道,街亭位于隴山西口,控扼著中大道的總樞,具有十字路口的作用,是兵家必爭之地,具體位置就是今秦安縣城東4 5公里的隴城鎮。
祁山是去漢中的咽喉之地,在交通上具有樞紐作用,歷來是軍事爭奪的要沖。縱觀祁山與街亭,渭水相隔,一在天水之南,一在天水之北,兩地相距1 8 0多公里。諸葛亮對位于坦道的戰略要地了若指掌,對街亭早就有數。東漢建武八年(3 2年)光武帝劉秀與雄踞隴上的隗囂在街亭展開了歷時半年的爭奪戰。劉秀占領街亭之后,勞賜封侯,加強了對隴右地區的控制。魏明帝曹睿說:“昔漢光武遣兵懸據略陽,終以破隗囂。先帝東置合肥,南守襄陽,西固祁山,賊來輒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爭也。”②魏明帝將街亭之地的略陽城與合肥、襄陽、祁山三城并提,可見略陽城的重要,就是說街亭戰略地位的重要。西漢時期,此地是涼州刺史部、街泉縣、略陽道的治地;東漢、三國、西晉、東晉時期,是略陽縣的治地;北魏至元朝時期,是隴城縣的治地;西魏、北周時期,是略陽郡的治地。街亭這塊地方,一千多年來一直是州、郡、縣、道的治地,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群雄角逐的古戰場。這里開發較早,糧草充足。蜀、魏在隴右的攻戰,除了天水戰略地位的重要之外,更有就地籌集軍糧的優勢。《三國志》中有“進攻東向,據略陽積谷之實”和祁山“麥熟千頃”的記載,也有蜀兵鹵城曬麥的傳說。古代作戰,運輸工具不良,道路也不發達,用兵的要則是“人馬未動,糧草先行”。北伐前,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怒而興師”伐吳,使蜀漢兵缺糧短,元氣大損。當時,關中戰亂,人民流離,長安已成饑荒之域。自漢中到長安,秦嶺相距,崇山險阻,既無糧草可掠,又是運輸不便。地狹民寡的蜀漢軍在運糧不濟、缺乏后援的條件下,同數倍與己的曹魏軍決戰,用奇襲的辦法要奪取長安,還都洛陽是很難實現的。正如蘭州大學張崇琛教授在《諸葛亮為何不納魏延之計》論文中所說:“質言之,無論在敵情估計、道路行進、軍糧供應,還是在時間估計安排以及襲占長安的難度等方面,魏延之計都帶有明顯的‘懸危’特點,而諸葛亮之不用其計,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那時,隴右比較富庶,道路比較平坦。“關中,天下之上游。隴右,關中之上游。而秦州其關隴之喉舌”。秦州就是現在的天水,隴右高原在戰略地位上居挾制關中之勢,占領了天水境內的祁山、街亭等要地,的確就有高屋建瓴之勢,就會形成對長安的威脅。天水所管轄的地域,除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糧草優勢、運輸條件外,還具有兵馬優勢。周孝王時,秦的祖先非子在隴山西北坡一帶為周王朝養馬,“馬大蕃息”有功,周孝王十三年乃封非子于秦亭,秦亭境內“地益禾”。三國時期的鹵城(今名鹽關),位于祁山和天水之間,很早就是西北著名的騾馬交易市場。秦漢三國時期的隴右,氣候濕潤,水草豐盛,很適宜于種植業和飼養業的發展,是軍需民食的戰略要地。因此,諸葛亮選擇了“利糧道以戰則利”的隴山道,運用平取隴右,蠶食雍涼,逐步滅魏的戰略決策是正確的。他在緊盯祁山的同時,早已料到張的出兵路線與他進攻關中的路線是一致的,所以事先派兵把守關隴大道上的軍事重鎮街亭,使蜀軍就有了主動性優勢,這一戰略舉措無疑是得當的。諸葛亮認為“魏軍出關,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街亭雖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假以出兵進攻模樣,揚言出斜谷攻眉(今陜西眉縣東北),并派趙云、鄧芝為疑軍,據箕谷(今陜西太白),魏果然中計。諸葛亮親率六萬大軍西出漢中,迅速攻占祁山,首次上隴北伐。蜀軍“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安定、天水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③當時,曹魏與東吳正連年交戰,魏的西方兵力空虛。自劉備去世后,魏明帝大興土木,營造宮殿,疏于對蜀漢的防范。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隴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時應亮,曹魏朝臣一時也拿不出退兵之計。西駕長安的魏明帝,一面派右將軍張 督步騎五萬,自長安西進,以拒蜀軍。一面派大將軍曹真守陳倉,以拒箕谷之蜀軍。坐鎮西城的諸葛亮,得知張 前來拒戰,重新部署了作戰計劃。諸葛亮“違眾拔謖”,派參軍馬謖督諸軍在前,首先固守街亭。行事謹慎、思慮周詳的諸葛亮,為了對這場至關全局的街亭之戰部署得萬無一失,又派將軍高詳為其翼,屯兵列柳城。派裨將軍王平、督將軍李盛、黃襲、張休等皆隨馬謖疾赴街亭,以拒魏軍。并對副將王平說:“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兵急切不能偷過。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狀圖本來我看。”
兵赴街亭,不料馬謖既不按照諸葛亮的部署行事,又不聽裨將王平的諫阻,“依阻南山,不下拒城”。④馬謖道:“憑高視下,勢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王平數諫無效,不得以領千人屯兵于街亭之后,以防街亭危急,引兵營救。張 得知馬謖舍水上山,不下拒城,疾驅大軍,包圍南山,絕其汲道。魏軍加緊攻山,蜀軍久困渴乏,出戰接連失利,馬謖料難固守,突圍而逃,眾皆星散。王平正欲相救,卻遇張 迎面殺來,王平力窮勢孤,鳴鼓自守。張 疑有伏兵,不敢進逼。王平徐徐收合諸營潰兵撤退。同時,固守列柳城的高詳也被魏將郭淮所破。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進無所拒,難以在隴右長駐,不得已遷西縣千余戶退還漢中。
街亭一戰是一場戰役的失敗,丟了街亭,使蜀魏的優劣之勢馬上發生了逆轉。“街亭一役”,蜀軍主力潰敗。用諸葛亮的話說:“時師出無成,傷缺而反者眾,三郡歸降而不能有。姜維,天水之匹夫耳,獲之則于魏何損。拔西縣千家,不補街亭所喪。”⑤說明在當時什么也比不上街亭失守之重要。同時也說明街亭所處的位置的確是一個四通八達,進能夠攻、退可以守的戰略要地。街亭成了蜀魏雙方拼命爭奪的焦點。
運籌多年的北伐,一出師就先聲奪人。在三郡應亮,關中響震,曹魏“朝臣未知計之所出”的大好形勢下,諸葛亮沒有忘記要把固守街亭放在重要位置的戰略構想。當時,蜀軍在祁山、鹵城、西城一帶。天水關仍被中郎將姜維鎮守。上 城城門緊閉,被秦州刺史郭淮和棄冀城(天水郡治)而逃的天水太守馬遵固守。不拿下這些戰略咽喉之地,蜀軍就不能放膽東進。在蜀軍東進受阻的情況下,守住街亭尤為重要。因為蜀魏兩軍爭占的鋒線已是關隴大道,街亭位于關隴大道的咽喉之地,誰控制了這條大道,誰就在軍事上占了優勢與主動權。從祁山發兵到街亭,路途迂遠,行進艱難,既要跋山涉水,又要沿途作戰,即使日夜兼行,到達街亭也得三四天。但是為了遏阻魏軍翻越隴山,進人隴右,反攻蜀軍,此時此刻諸葛亮把固守街亭看得十分重要。街亭一定要守住,派誰承擔此任最為合適呢?“一生唯謹慎”的諸葛亮,就是在這個關鍵時刻的關鍵人選上沒有聽取眾臣的意見,選派了“好論軍機,言過其實”的馬謖承擔了此一重任。出兵前,諸葛亮告誡馬謖“兵扎要道”的目的,就是利用街亭能攻能守的特點,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要馬謖采用“推衍兵法,作八陣圖”等戰術與張相持會戰,靠先進的連弩及陣法,殘其兵力,待自己攻下上等要地后,合兵迎擊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