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十九年(1893),一份滿紙義憤、鐵骨錚諍的奏疏,從東南沿海的福建直抵大清王朝的金鑾大殿,如同萬鈞雷當空炸裂,頓時朝野震驚,因為這份奏疏的刀鋒,直逼權傾一時的直隸總督大臣李鴻章和恩威并重實握皇家大權的慈禧太后。這份奏疏就是威震天下的《請誅李鴻章疏》,上疏者便是被譽為“隴上鐵漢”的都察院福建道監察御史、甘肅秦安神明川(今西川鄉農民村)人安維峻(字曉峰,號阿道人,生于1854年,卒于1925年)。
俗語道:“亂世出英雄”。但竊以為“亂世見英雄”這句話放在安維峻身上,方見其英雄真本色。
幼年時,安父因三次鄉試不第,遂絕意不仕,一心在家耕作,兼授子侄功課。安維峻自小便受到其父的嚴格教育,同治十二年(1873),他十九歲時,應試考取第一名,得拔貢生,以七品小官在刑部供職。光緒元年(1875)8月,左宗棠以陜甘總督資格,監試陜甘分闈后的甘肅第一次鄉試,應試者3000余人,安維峻考取第一解元,光緒六年(1880)朝考為進土,選翰林院庶吉生,三年后,授編修。光緒十九年(1893年),任都察院福建道監察御史。
此時的中國,當政者昏饋無能,軟弱又自負。為臣者欺上瞞下,唯求一己之富貴和榮華阿諛奉承,買官鬻爵,偷機鉆營,誰愿負國家之重軛?誰又愿承民眾之艱?況且中日甲午戰爭一觸即發,是心向主戰的光緒皇帝,還是主和的慈禧李鴻章之流,成為區分朝臣有無道義之心的風向標。福建道監察御史這一六品官職,是安維峻任翰林院編修十年后方才被授得,而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以鮮有的勇氣和剛直,在短短的十四個月的任期內,連續六十五道上疏,直言諫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請誅李鴻章疏》:“李鴻章平日挾外洋以自重,固不欲戰,有言戰者,動遭呵斥,聞敗則喜,聞勝則怒。中外臣民,無不切齒痛恨,欲食他鴻章之肉。而又謂和議出自皇太后,太監李蓮英實左右之。臣未敢信。何者?皇太后既歸政,若仍遇事牽制,將何以上對祖宗,下對天下臣民?”最后,義正嚴辭地提出要將“倒行逆施,接濟倭賊”的李鴻章“明正典型,以尊主權而平眾怒”。如此直呈國情、代言民意的奏疏一俟入宮,其結果可想而知。惱羞成怒的慈禧一道令下將安維峻交由刑都嚴懲,后經光緒皇帝曲意回護,方得幸免一死。安維峻因此遭革職,被發往張家口補過贖罪。但由此憤書一呼,安維峻“聲震中外,人多榮之,訪問者萃于門,餞送者塞于道,或贈以言,或咨以贐,車馬飲食,眾皆為供應。抵太所,都統以下皆敬以客禮,聘主講托才書院”(《清史稿》)。
光緒二十二年(1896),李鴻章簽訂賣國的《中俄條約》,流放中的安維峻痛情難禁,連睡夢中都發出“此疏縱死必上”的呼喊,爾后又奮筆寫下他剛直不阿的長吟:
國賊討未成,遺恨長終石。
他生猶諫官,袞闕吾其補。
后來也有一身鐵骨熱血的魯迅先生盛贊他是“中國的脊梁”。光緒二十五年(1899),也就是遭流放五年后,安維峻被釋回鄉,先在隴西南安書院主講,后于家鄉辦學修道。光緒三十四年(1908),應聘總纂《甘肅新通志》共100卷81冊。辛亥革命前夕,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撰寫《四書講義》四卷。宣統三年(1911),復歸故里,在此期間,也就是他的余年里,整理刊印了《諫垣存稿》四卷、《望云山房詩集》三卷、《望云山房文集》三卷等詩文集。
民國十四年(1925),安維峻終老于家鄉柏堂山莊,享年七十二歲。《清史稿》載:“維峻祟樸實,尚跤履,不喜為博辨,尤嚴義利之分。歸后退隱柏堂,杜門著書,隱然以名教綱常為己任。每談及世變,輒憂形于色,卒抑郁以終。”——個剛正耿直一生的人,拋卻身家性命而不顧、勇赴于國難的人,一個熱血的人,面對滿目瘡痍、戰伐四起的山河城垣,怎會安然闔目?
安公卒難瞑目,也是他身上那鐵骨鳴響下已、熱血難以冷卻的結果,這不免讓人想起宋代陸放翁的警語:“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安維峻 護國佑民 (清) 此匾現懸于秦安縣泰山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