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實人才保障
——張家川縣大力提升干部綜合能力助推精準扶貧紀實
甘肅日報記者宋振峰
在“隴上江南”天水市,作為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海拔最高,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絕大多數地區屬于半干旱區和高寒陰濕區。
自然條件惡劣,又是民族地區,張家川縣脫貧攻堅任務極為艱巨。截至2016年底,全縣255個村,仍有貧困村109個,剩下的大多都是“硬骨頭”。
啃下這些“硬骨頭”,歸根到底,關鍵靠人。今年以來,張家川縣以嚴的要求、實的作風,加強干部綜合素質能力培訓,改進干部基層走訪調研工作,讓黨員干部在務實創新中不斷增強帶領老百姓的脫貧致富能力。同時,他們還建立健全脫貧攻堅責任追究制度,確保干部、人才、組織資源向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一線聚焦發力,為實現小康大業提供堅強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加大教育培訓力度,為脫貧攻堅提供智力支持
“時代變化快,不學真不行。”張家川縣龍山鎮韓川村村支書馬小琴感慨地說。一個多月前在天水市委黨校的培訓,讓這位張家川縣唯一的女村支書受益匪淺,她的視野更加開闊,思路更加多元,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念頭更足了。
這兩年,大山深處的韓川村水來了,路通了,幼兒園也修起來了,可怎樣壯大村里的富民產業,讓馬小琴一直頗為頭疼。雖說村里發展起了蔬菜產業,但她總覺得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太弱。經過培訓,她給村里量身定制了全新的致富思路——除了已有的“平川蔬菜穿鞋”外,還要“山頂牧草戴帽,半山果樹纏腰”。
眼下,“充電”回村的馬小琴正“擼起袖子加油干”,把收獲與激情化為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這兩天,她正帶領村民忙著種植矮化密植蘋果和花椒。
“思路決定出路,思維水平決定工作水平。脫貧攻堅中的人才培訓意義重大,必須通過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干部隊伍的思想政治素質、服務群眾能力和履職本領,確保脫貧攻堅人才梯隊不斷檔。”張家川縣委書記陳晰說。
今年以來,張家川縣不斷創新培訓思路,拓展培訓內容,改進培訓方式,加強培訓管理,不斷提升黨政干部、專業技術干部、鄉村干部的綜合能力素質。縣里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將一撥撥干部送往復旦大學、北方民族大學、省社會主義學院、天水市委黨校等地,通過集中輪訓、個性化定制培訓等,武裝廣大黨員干部頭腦。培訓班還采取專題講座、社會實踐、學員交流相結合的方式,讓培訓課程既“架天線”又“接地氣”,使黨員干部們感到很“解渴”。
今年初,張家川縣在復旦大學舉辦由縣四大組織領導和鄉鎮、部門正職共計110人參加的,為期半個月的兩期能力提升培訓班。在復旦大學的培訓,讓張家川縣畜牧獸醫局局長王學禮“學到了知識,開闊了眼界,啟發了思路,堅定了信心”。陣容強大的授課專家,“按需點單”的課程設置,讓這位曾對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無從下手的老局長,領悟到下一步全縣畜牧業發展的主導方向,就是通過“糧改飼”,大量推廣飼料玉米和先進的飼養技術,提升畜牧業的養殖效益,為村民脫貧攻堅奔小康貢獻力量。
思想上的認識強一分,行動上的自覺就會進一步。最近,張家川縣確定了在龍山、大陽、張家川鎮3個鎮搞3300畝的“糧改飼”示范點。“今天,全國最好的飼料玉米種子就到了。”4月6日,王學禮告訴記者。
改進基層走訪調研,為脫貧攻堅注入強勁動力
張家川縣深刻地認識到,對于廣大黨員干部來說,要提升能力素質,基層是最好的課堂,群眾是最好的老師。到群眾中去,拜人民為師。去年12月初開始,縣領導分頭組成11個調研組,深入基層一線,開展了近一個月的調查研究。根據調研結果,今年春節剛過,縣委組織召開相關會議,用了整整兩天時間,對脫貧攻堅等事關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11個重點課題進行專題研討。通過研討交流、集思廣益,全縣進一步理清了思路,凝聚了共識。
新年伊始,張家川縣在持續推進雙聯行動與精準扶貧工作相互融合的同時,深入開展“縣級領導帶頭走遍所有村和宗教場所,科級干部和鄉鎮領導帶頭走遍聯系鄉鎮所有村組,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帶頭走遍村組所有農戶,實現走村不漏戶、戶戶見干部”的“三帶頭、三走遍”基層走訪調研活動,集中開展信訪、民生、矛盾糾紛三大類13項專項排查行動。
走出大樓,沉下身子。張家川縣廣大黨員干部紛紛深入基層,在“走”中傾聽群眾呼聲,體察百姓疾苦;在“走”中增進群眾感情,增強行動自覺,提高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任務的本領。
在“三帶頭、三走遍”基層走訪調研活動中,縣委機要局局長馬恩繼續聯系雙聯點張家川鎮堡山村,不過,現在他的聯系戶由原來的5戶增加到10戶。
更重要的是,在這一活動的促進下,他與群眾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了。近幾年,堡山村村容村貌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可春節前,在走村入戶的過程中,馬恩了解到,去年村里實施的精準扶貧專項貸款,還有7戶沒貸上;村里32戶危房改造戶,去年年底完工了8戶,還剩下24戶……
這個春天,在馬恩和駐村工作隊的努力下,堡山村精準扶貧專項貸款實現了全覆蓋,10戶危房改造工程正在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已通過發改部門的批復,村里能養400只羊的規模化養殖小區主體工程宣告完工。高興之余,馬恩的心里還是沉甸甸的。前不久,他又到村里走訪,發現已經脫貧的馬建民、李路合兩位村民,又因病致貧了。馬恩告訴記者,最近,他正在積極聯系民政部門,看能否解決一下馬建民、李路合的困難。
“每天在農村發生的問題,現實性、直接性、復雜性非常鍛煉人。”正如張家川縣縣長馬筱寧所說,黨員干部深入基層、服務群眾,受益的不只是人民群眾,也包括廣大黨員干部。在與基層群眾“零距離”接觸、面對面交流中,張家川縣廣大黨員干部結識了群眾朋友、增強了愛民之心,更增強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責任意識和實踐能力。
建立責任追究制度,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強保障
不可否認,脫貧攻堅的征程中,少數干部在工作中敷衍塞責、消極應對,對任務能躲就躲、能推就推。這一系列表現,主觀上與思想認識滑坡、紀律意識松弛、服務意識淡化有關,客觀上與監督不嚴、監督不實有莫大關系。
建立健全約束機制,倒逼干部提升能力素質,讓“混混干部”混不下去!張家川縣強化督查考核,嚴肅從嚴問責。
今年第一季度,張家川縣共受理侵害群眾利益等信訪舉報問題線索10件,立案查處3件,給予黨政紀處分4人。
在此基礎上,3月31日,張家川縣委常委會研究通過了《張家川縣脫貧攻堅工作任務落實問責暫行辦法》。這一《辦法》立刻在張家川縣黨員干部中引起強烈反響。
以前,鄉鎮一級干部對貧困戶識別不準的,發現后只是進行整改,不會問責到具體人頭。現在,則視情節輕重,予以不同程度的問責。對于國家建檔立卡系統、精準扶貧大數據管理平臺及建檔立卡各類基礎檔案,工作弄虛作假的,調查研究不實不細,弄虛作假搞“數字脫貧”的,也要問責……
對于縣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及其組成人員、工作人員,張家川縣也毫不手軟,對行業扶貧任務頂著不干,推諉扯皮的,對上匯報銜接不力、對下檢查指導不夠,沒有完成行業扶貧年度指標任務的,全須問責……
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中,一些駐村幫扶工作人員平時不見,檢查立現;平時不忙,考核瞎忙;平時不苦,逢人訴苦。為此,張家川縣規定,對貧困村駐村幫扶工作隊及雙聯幫扶干部“走讀”現象嚴重,全年累計駐村工作時間達不到規定天數的,對貧困村底子不清,不參與貧困村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各項工作的,逐一問責……
讓在脫貧攻堅上認識不到位、作風不扎實、效果不明顯的干部“下”,使那些真抓實干、扶貧成效顯著、減貧摘帽的干部“上”,張家川縣在加大懲戒約束力度的同時,還建立健全正向激勵機制,注意在脫貧攻堅第一線考察識別、選拔使用干部。今年,15名長期在基層扶貧一線工作的優秀干部得到組織的提拔使用。
全新的考核指揮棒,充分調動了廣大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他們把心思和精力用到真扶貧、扶真貧上,幫助每一戶貧困戶“斬窮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