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抓世行六期新機遇 拓展產業扶貧新模式
——張家川縣世行六期項目態勢良好
近年來,張家川縣結合縣情,因地制宜,緊貼群眾生活習慣和傳統產業優勢,堅持把草畜產業作為全縣“三大富民產業”之首,確立了把張家川打造為“隴東南畜牧大縣”的宏偉目標。利用世行貸款實施產業扶貧開發,引進世界現代化農業先進發展理念,探索適應我縣產業扶貧的新機制、新模式。
全面剖析制約發展因素,創新養殖運營新模式。張家川縣是全省畜牧產業大縣,但由于貧困人口多、文化程度低、產業基礎薄弱,畜牧養殖業還存在很多制約因素,如集約化程度低、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貧困面大,金融支持渠道不通暢、市場化程度低等。為了徹底解決這些問題,縣委、縣政府結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借鑒現代化農業發展理念,探索出了切合自身發展的新方向。一是以養牛專業合作社為主體,新建基礎母牛繁育場,引進良種基礎母牛、依托現有凍配改良點,建設良種母牛繁育體系,鞏固“張家川紅花牛”基礎母牛群,充分發揮其品牌優勢,提高市場競爭力。二是擴大種草面積,轉變農戶飼養方式,推廣全舍飼養牛業,保護天然草場和林地。三是引進現代飼草料加工和疫病防控設備,制定推廣科學的飼料配方和飼養管理技術標準,提高農戶養牛業價值創造能力。四是完善活畜流通體系,健全養牛業產業鏈,實現養牛效益的最大化,逐步改變傳統的放養方式,建立貧困農戶和合作社緊密型利益機制,打造合作社+農戶+市場(企業)的產業發展模式,帶動貧困戶全面脫貧致富。
學習探索先進發展理念,拓展畜牧養殖新方向。張家川縣將世行六期項目區確定在區域畜牧優勢資源突出、養牛業相對集中的馬鹿、閆家2鄉16個行政村75個自然村,全部為扶貧工作重點村。項目建設期限為5年,初步設計總投資4419萬元,計劃組建養牛專業合作組織12個,扶持12個養牛合作社建良種基礎母牛繁育場12處,引進良種基礎母牛2216頭,推廣種植紅豆草230公頃,新建標準化繁育牛舍、飼料庫、防疫室15100平方米,購置相關飼養設備180臺(套);新建標準化活畜交易市場1處,聘用合作社輔導員6名,實施食品安全檢測和控制、產品推介和信息平臺建設、維護等項目。
建立健全項目管理機制,精心打造養牛合作社。該項目立項后,成立了由縣政府分管副縣長任組長,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六期世行扶貧項目領導小組,并成立張家川縣第六期世行貸款項目準備工作小組,組建了以縣扶貧、財政、發改負責人為正副組長,畜牧、項目鄉鎮負責人及有關部門業務骨干為成員的六期世行貸款項目技術咨詢小組,提升項目實施質量;抽調專門人員,參加國際扶貧中心和省外資中心舉辦的各類項目培訓,具體負責項目操作、采購、財務和計劃編制等工作,確保了項目工作的順利開展。2016年,已在馬鹿鎮草川、花園、寺灣和閆家鄉大場4個項目村新組建養牛專業合作社3個,其中花園、寺灣兩村聯合組建1個合作社,90%以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了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