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50/BeyondPic/2016-7/21/16072114574dffffef5cc60215.jpg)
近日,一條《愛心助力農民致富,幫扶發展烏龍頭產業》的眾籌消息在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干部群眾的微信圈廣為流傳,人們在為這種新的解決發展致富產業資金短缺的做法點贊的同時,打開微信錢包踴躍支持這種創新之舉,目前,不到3天時間已有70人次支持,籌集資金2000多元。
在張家川利用互聯網平臺開展眾籌發展產業的第一人是劉堡鄉夭兒村黨支部書記馬甲平。
![](/Files250/BeyondPic/2016-7/21/1607211457f42c07eda4e24d48.jpg)
當筆者問及怎么想到用眾籌這種先進技術發展產業時,馬甲平一語“道破天機”。他說,現在互聯網已進村入戶了,利用眾籌既可以解決群眾購買苗木短缺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通過互聯網占領市場。
“夭兒村地處山區,非常適合烏龍頭的培育和栽植,鄉村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成立了夭兒村綠野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劉堡鄉黨委書記馬建軍介紹,經過多年的種植試驗和不懈探索,夭兒村野生烏龍頭種植已初具規模。
![](/Files250/BeyondPic/2016-7/21/1607211457f97e9fbf81d7e4cc.jpg)
據了解,綠野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帶領群眾種植的烏龍頭目前已經初具規模,發展骨干會員11人,種植面積從最初的三分地,發展到如今的上百畝。如今的夭兒村,野菜敲開致富門,山溝變成聚寶盆。春有幼苗、夏有鮮菜、秋有籽種的烏龍頭產業鏈,給這塊曾經的窮山僻壤,開辟了一條別樣的致富路。
種植大戶馬萬虎為筆者算了一筆賬:這里的農戶種植傳統農作物,每畝收入在600至800元之間,除去肥料、農藥和勞務,所剩無幾。而改種烏龍頭,3年時間進入收益期,5年時間進入盛產期,畝產接近300斤,最低收購價15元每斤。畝產收益4000元是一個較為保守的值。
網名“和田玉”的微友在眾籌支持195元,他留言中寫到:做大做強,助農增收。網名“娟”支持了15元,在留言中說:烏龍頭是一道很好吃的菜,提前預訂一斤野生菜,也支持馬叔叔發展。
![](/Files250/BeyondPic/2016-7/21/160721145765d5f54f2e72300b.jpg)
為了充分發揮烏龍頭全身都是寶”的經濟價值,幫助全村和周邊村早日實現規模化種植生態烏龍頭發家脫貧致富的愿望,摸著了育苗和種植門道的馬甲平信心滿滿地說,夭兒村準備明年進一步擴大育苗規模,引進制作烏龍頭菜的加工工藝,讓關山生態烏龍頭搭著互聯網這個快車道,遠銷省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