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2015年,張家川縣認真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強基礎、興產業、惠民生的工作主線,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更加注重長遠發展、更加注重普惠民生、更加注重質量效益、更加注重改革創新、更加注重統籌兼顧,著力在基礎設施建設、三大富民產業發展、社會事業均衡發展、社會治理能力建設上實現新提升,強力推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近期,張家川新聞中心將推出《回眸2015》專題報道,通過多種形式,展現2015年全縣各項工作的新思路、新舉措、新成果、新經驗,進一步激勵全縣上下為實現張家川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建功立業。
“民生工程”的延伸推進
2015年隨著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深入開展,各項惠民政策強勢延伸,“民生工程”不斷推進,面對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新的形勢和任務,縣民政局始終堅持把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放在抓主抓重、狠抓落實上,各項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
以規范管理為主線,社會救助水平全面提高。認真落實省、市承諾的民生實事,全面完成了城鄉低保、農村五保提標提補工作。全縣城市低保保障標準由282元提高到310元,月人均補助水平提高到275元;農村低保標準由2193元提高到2434元,月人均補助水平提高到129.15元;農村五保供養標準由每人每年3504元提高到4512元。通過農村低保兩次提標,實現了一、二類低保對象政策性脫貧。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見》,以破解城鄉低保規范管理難題為抓手,在全縣開展了城鄉低保、農村五保等對象社會救助管理系統的信息錄入工作,并以此為契機,大力度清理清查整改了城鄉低保管理中的各類問題。結合開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指導各鄉鎮不斷完善各類社會救助對象大數據平臺有關信息的錄入。今年,共為3468戶6552名城市低保對象發放低保資金2159.86萬元,為26755戶70200名農村低保對象發放低保資金10879.57萬元,為1555戶1669名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發放供養資金753.05萬元。不斷加大城鄉醫療救助和臨時救助力度。完善醫療救助辦法,簡化申報審批程序,適度提高救助比例和覆蓋范圍,著力解決城鄉困難群眾“看病難”和臨時性、突發性問題。為9114人(次)發放城鄉醫療救助金850.02萬元,為2452戶10648人(次)發放臨時救助金249.03萬元,有效解決了貧困家庭看病難、生活難的問題,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
以完善體系為抓手,救災救濟工作取得新成效。積極應對凍災、冰雹、暴雨等多種自然災害的侵襲,采取有效措施開展防災減災和救災救濟工作,多渠道籌措資金,妥善安排受災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及時下撥救災資金1275萬元,解決了17743戶85167人(次)的生活困難,確保了災區的穩定。特別是進入汛期以來,積極做好強降雨天氣防范和應對工作,落實汛期24小時值班制度,做好災害應急救援物資的儲備,修訂了各級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完成了今冬明春群眾生活摸底工作。深入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加強了村級災害信息員的業務培訓和日常管理。加大了應對各種自然災害的應急處置演練,開展防災減災演練40余場次,提高了搶險救災的能力。全面加強救災資金和物資的管理,深入開展了專項聯合檢查,確保了救災資金和物資的安全有效使用。
以基礎建設為重點,基層社會管理服務實現新拓展。全面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進一步完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規范化、常態化的工作機制。不斷完善村務監督委員會的制度和工作程序,強化了村務監督委員會、村委會和社區居委會對群眾關心、關注的實事監督。在農村和社區開展了“三多”問題專項整治工作,減少村級機構牌子8個,縮減考核評比事項13項,對各類職責牌、流程圖、背景圖、效果圖和橫幅標語等進行了清理整治。在255個村和6個社區完成了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制定實施工作。尤其是適應新時期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需要,著眼于全面提高為民服務水平,按照“整合資源建社區、創新管理促服務”的思路,全力推進社區建設,張家川鎮西城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項目竣工并投入使用,東城社區項目建設順利推進,龍山鎮南街社區辦公場所建設項目和恭門鎮成立社區工作已完成申報。不斷加強基層民政機構建設,縣鄉兩級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工作逐步開展,保障民生、解決民困、維護民利、落實民權的能力不斷加強。積極推進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加強社會組織管理。開展了全縣社會組織黨組織負責人培訓工作,完成了社會組織年檢工作,新登記社會組織188家,目前全縣社會組織達到320家(其中社會團體308家,民辦非企業單位12家)。以加強婚姻登記規范化建設為龍頭,全面實行網上注冊登記,有效地規范了婚姻登記行為,今年以來共辦理結婚登記2957對、離婚登記141例、補辦結婚登記418對,出具無婚姻記錄證明514份,無一例違法登記事件發生,登記合格率達到100%。扎實推進區劃地名工作,完成了張家川縣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目錄填報和馬鹿鄉、梁山鄉、馬關鄉撤鄉設鎮工作。大力推行殯葬改革,初步建成白草洼和坪桃園兩大公益性公墓,完成了坪桃園公益性公墓征地工作,共征地13.49畝。
以雙擁共建為載體,優撫安置工作有序推進。以開展全省雙擁模范縣爭創和“絲綢之路雙擁文明線”創建為契機,深入開展雙擁創建工作,廣泛開展了“關愛功臣”、科技文化擁軍、扶貧濟困活動。“兩節”和“八一”期間對駐軍和重點優撫對象組織開展了慰問活動,慰問縣駐軍3家、重點優撫對象160戶,發放慰問金7萬元、面粉320袋。全面落實優撫安置政策,全縣1175名重點優撫對象撫恤、定補標準全部達到國家規定水平,發放撫恤資金445萬元。做好60歲以上農村籍退役軍人的審查及生活補助金的發放工作,共確定新增對象88人。完成了36名退役士兵的接收報到工作,為25名城鎮退役士兵發放自謀職業補助金94.8萬元,為21名退伍軍人提供了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協調人社部門為8名符合安排工作條件的退役士兵安置了工作。繼續做好重點優撫對象的動態管理工作,對已死亡的對象進行了調整確認。積極創造條件妥善解決了一些退伍軍人生活困難和遺留問題,維護了社會大局的穩定。
以強化服務為支撐,福利老齡事業不斷加強。全面實施孤兒生活保障制度,為273名孤兒發放生活補貼149.16萬元,有效保障了孤兒基本生活,組織適齡孤兒和社會福利機構人員參加了職業技能培訓。加強對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工作,共救助流浪乞討人員223人(次),發放救助金3.53萬元。積極應對老齡化的現實問題,緊緊抓住開展“雙聯”行動、精準扶貧工作的機遇,更加重視老齡事業的發展,全面開展老齡調查研究工作,據統計,截止今年10月底,全縣有60歲以上老年人口3.44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0.48%。落實老年人各項優待政策,為90歲以上高齡老人發放生活補貼13萬元,辦理老年人優待證44本。繼續實施以農村互助老人幸福院(日間照料中心)為主的養老服務項目建設,全面完成了14所農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設任務,每個不少100平方米,配套建有讀書室、活動室、休息室等,并配有床、椅子等設施,全縣已累計建成農村互助老人幸福院(日間照料中心)102所,養老互助協會實現全覆蓋。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縣、鄉敬老院建設,提高機構養老集中供養率,推動了老齡工作健康發展。
積極抓好民政項目資金的爭取工作。今年,我局共爭取到各類民政資金1.75億元,超出去年同期3500多萬元,比去年凈增20%,其中共爭取到項目資金995萬元,其中龍山鎮南街社區建設資金40萬元,龍山鎮榆樹村、連柯村老年活動中心建設資金50萬元,互助老人幸福院項目補助資金42萬元,張川鎮西城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建設資金30萬元,縣兒童福利院建設資金450萬元,縣東部中心敬老院建設資金320萬元,福利彩票公益金63萬元,為民政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