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川鎮位于張家川縣中部,是縣城所在地,全鎮轄29個行政村,5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69322人。其中,農業人口47290人。現有10個貧困村,貧困人口2463戶11648人,貧困發生率24.63%,扶貧攻堅任務繁重。今年以來,鎮黨委、政府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各項工作作為當前及今后的最大任務,緊扣“六個精準”,對接細化省“1+17”、市縣“1+18”扶貧方案和全縣“369”扶貧攻堅任務,聚焦重點、精準發力,各項工作呈現基礎工作扎實、措施落實有力的良好局面。
加強領導,精準責任。樹立“精準扶貧無小事,精準扶貧措施落實不力是失職,精準脫貧效果不佳是瀆職”的意識。在全縣率先整合成立鎮扶貧雙聯工作領導小組,下設扶貧雙聯工作站和互助資金管理站,確定1名班子成員專抓扶貧,6名年輕骨干專職辦理日常業務。各村成立雙聯扶貧工作室,整合駐村幫扶工作組員、駐村干部、雙聯單位干部、村“兩委”成員,形成全員參與、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具體工作中,堅持“領導包抓”和“責任精準”原則,將每項工作按照目標和時限要求,分解到每天,細化到每人。鎮紀委緊盯后進、問責問效,以嚴肅的執紀問責推動各項工作按期高質量完成。
建檔立卡,精準管理。按照省、市、縣安排部署,結合鎮情實際,采取“65321工作模式”,識別貧困人口2463戶11648人。建立到村“四簿一冊二表”、到戶“一袋一冊一表一單”等基礎資料,全面完成了貧困人口建檔立卡工作。按照機構牌子、上墻資料、擺放資料、歸檔資料“四到位”的要求,布置各村扶貧雙聯工作室,定期查漏補缺,確保發揮作用。11月初開始,集中開展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建設,在時間緊、任務重的前提下,全面啟動“5+2”、“白+黑”模式,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錄入、誰負責”的要求,按期全面完成了村、戶信息采集和系統錄入工作,為精準管理、按期脫貧提供基礎保障。
凝聚共識,精準合力。樹立“磨刀不誤砍柴工”的觀念,在每項階段性工作開始前,集中進行文件政策的學習宣傳和干部群眾的組織動員,確保把精神吃透、把業務學精,使為民富民政策入腦入心、家喻戶曉。至目前,全鎮共舉辦駐村幫扶隊員和鎮村精準扶貧業務人員培訓班24期,現場觀摩學習交流3次,培訓人員4500人(次),采取入戶講解、張貼標語、村務公開欄公示、勵志教育等方式,進村入戶開展集中宣傳900人(次),不斷提高干部群眾對扶貧政策的知曉率、支持率、參與率和推動脫貧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
找準短板,精準攻堅。按照縣“一個提速、十個覆蓋、四個攻堅”等安排部署,結合實際,找準短板,全力落實市“123456”精準扶貧30項支持計劃。一是減貧步伐全面提速。在原計劃年底預脫貧1387人的基礎上,把部分措施得力、增收明顯的貧困戶納入脫貧范圍,通過自我加壓,強化措施,年底有望實現3452人的減貧任務,將貧困發生率減少至17.3%。二是基礎項目集中攻堅。搶抓封凍前的有限時機,砸實任務,倒排工期,對照“十個全覆蓋”和“四個攻堅”要求,集中開展了村陣地、衛生室、幼兒園等基礎項目建設。目前,10個貧困村和4個非貧困村的14項建設全面啟動,部分建成并投入使用。三是民生短板全力補齊。圍繞農村高標準“六化”,集中開展了民生項目建設。全面完成了楊川、趙陽2村162戶895人的易地搬遷建設;協調縣水利局,啟動實施了北河堤防續建工程;實施了溝口村102戶群眾安全飲水工程;新建、改擴建基層組織活動場所9個,配齊了辦公設備;為堡山等5村拓寬維修農機路8.7公里;借助“一事一議”,硬化通村道路5.7公里、小巷道9500平方米;修建便民橋2座;縣城東部峽口路建設前期準備工作在緊張進行等等。四是典型帶動效果明顯。傾斜人力、物力、財力,精心打造堡山、趙陽、袁川3個精準扶貧示范村和馬志義等一大批產業發展示范戶,確保示范一個點,帶動一大片。其中,人口僅有1510人的堡山村在不到半年時間,爭取各類投入300多萬,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富民產業培育,電商、金融扶貧推動等,群眾的脫貧信心空前高漲,輻射帶動作用發揮明顯。五是專項貸款全面完成。按照市縣安排,全鎮于8月底在各村建立了產業發展扶貧互助協會。從9月下旬開始,縣上分4批下達我鎮精準扶貧專項貸款9591萬元,占全縣資金總額的16.9%。全鎮干部夜以繼日、加班加點,依托村級產業互助協會、農戶直接貸等方式,10月底完成1960戶9611萬元的放貸任務,超額完成20萬。目前,除個別產業發展取向不明確的貸款戶的賬戶資金未激活外,其余資金全部發放至農戶手中,正在積極完善后續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