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45/BeyondPic/2015-7/18/1507182154ee8e8e28bfae5fa6.jpg)
近年來, 張家川縣把勞務輸轉工作作為發展民族地區經濟、緩解就業壓力、加快少數民族脫貧致富的短、平、快項目,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以加快脫貧致富為根本,全力實施“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返鄉創業、品牌戰略”四大工程,勞務輸轉已成為回漢群眾發家致富的“鐵桿莊稼”和支柱產業。今年以來,全縣共輸轉務工人員6.8萬人,創勞務收入9.72億元;新建勞務基地42處;勞務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9%以上。
以強化政府服務為抓手,全力開辟勞務輸轉域外基地。堅持以強化政府服務為主導,建成縣、鄉、村三級勞務輸出平臺,利用縣、鄉、村三級勞動力市場服務網絡,立足信息暢通、勞務輸轉靈便的優勢,堅持把“就地輸出一批、季節性輸出一批、能人帶動輸出一批、有組織輸出一批”作為勞務輸轉工作的主要形式,不斷擴大勞務輸出的規模和渠道。積極發展勞務輸出職介機構,注重培養勞務經紀人,目前,全縣共有4家職介機構,57名勞務經紀人。每年派出工作人員赴珠三角、長三角和北京、新疆、鄭州等地考察勞務市場,與有關企業簽訂長期用工協議。在北京、天津、浙江、陜西、廣東、江蘇、新疆、山東等20多個省、市和自治區建立勞務基地42處。積極協調,和江蘇省昆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建立了勞務對接關系,與西安康師傅集團、新疆天山毛紡織廠和昆山市聯滔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樺晟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仁寶集團、同維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等29家企業建立了長期勞務合作關系,定期向其輸轉富余勞動力,有效拓寬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渠道。
以強化輿論宣傳為重點,努力營造勞務輸轉濃厚氛圍。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以勞務輸轉、增收致富為主要內容的宣傳活動,轉變部分群眾“好出門不如賴在家”的觀念,鼓勵農村剩余勞動力積極外出創業。利用網絡、廣播、電視、手機短信、報紙、標語、板報等形式,廣泛宣傳勞務輸出工作的形式、途徑、維權措施和經濟效益。組織開展以勞務輸出為主題的經紀人、返鄉創業帶頭人、典型務工人員創業經驗訪談,利用穆斯林聚禮日、鄉鎮“逢集日”等特定時間進行集中宣傳,把用人信息和有關城市生活常識、勞動法規、安全生產法律知識及國家對農民工就業、醫療、子女教育、落戶等問題的相關政策法規等相關知識直接送到農民手中,使外出務工農民工能夠盡快轉變觀念、適應城市生活。鼓勵和引導更多群眾加入到勞務輸出大軍中來。同時,每年利用春節農民工集中返鄉的有利時機,舉辦勞務培訓、輸轉“春風行動”,大力宣傳黨的優惠政策,發布用工信息,進行現場招聘,有效提升勞務輸轉的數量和質量。今年以來,共組織開展勞務帶頭人現身說法和勞務基地回訪流動式宣講52場(次),發放政策讀本3萬余冊、用工信息宣傳單12萬份;舉辦3次“春風行動”,9場農民工專場招聘會,邀請58家用工正規、福利待遇較好企業前來我縣“招兵買馬”,為2.3萬名外出務工群眾提供了就業崗位。鳳凰網、《香港大公報》、《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報》、甘肅衛視、甘肅電視臺、天水電視臺、天水在線等多家新聞媒體對我縣農民工勞務輸轉工作進行了采訪報道。
以強化技能培訓為根本,全面提升勞務人員綜合素質。按照“圍繞品牌搞培訓、搞好培訓促增收”的原則,緊盯農業實用技術和勞動力轉移技能提升,加大勞務人員培訓力度,整合人社、扶貧、農業、畜牧等培訓資金、培訓資源,廣泛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專業技能培訓,有效破解務工人員工作待遇低、工作環境差、務工增收難等制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瓶頸”問題。在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成立勞務培訓基地,在各鄉鎮設立培訓班,在中心村設立教學點,開展基地式培訓,并根據農民參加培訓的不確定性和隨意性,把培訓重心下移到鄉鎮村組,開展流動式培訓,既減輕了農民經濟負擔,又調動了農民群眾參加技能培訓的積極性。在培訓基地和各培訓班、教學點大力開展“張川伊香拉面師”品牌培訓,為外出務工農民免費培訓電工、焊工、家政服務、計算機基礎知識、賓館服務等方面的技術知識,勞務輸出呈現人數不斷擴大、收入穩中有升的趨勢。目前,“張川伊香拉面師”、“張川伊民電焊師”、“張川伊香烹飪師”三大勞務培訓品牌不斷深入人心,學員遍布全國各地。今年以來,累計投入培訓資金120萬元,開展“張川伊香拉面師”培訓班102期,培訓拉面師7456人,其中有4238人獲得了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成為發展清真餐飲業的主力軍;培訓餐飲服務員2200人,電焊1600人,家政服務800人,賓館服務員2000人,計算機操作員1200人,有效提升了務工人員的勞動技能。
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著力培育勞務輸轉富民產業。堅持走“政府引導、能人帶動、產業促動,以勞務帶產業、以產業促勞務”的勞務輸轉新路子,大力發展“清真餐飲服務業、牛羊規模養殖業、皮毛販運加工業”三大特色富民產業。結合清真餐飲服務業“百千萬”工程(力爭用3-5年的時間,在全國100座城市,發展賓館1000家,清真餐飲經營店10000家,帶動10萬人就業致富,年創勞務收入15億元)的實施,縣財政每年安排不低于120萬元的財政預算用于清真餐飲品牌建設、宣傳推廣等。制訂了“兩免一補”的扶持優惠政策,即免費開展“伊香拉面師”技能培訓、鑒定和發證,免費清真餐飲品牌注冊;對達到規定標準的餐飲經營店給予1萬元補助。我縣回族群眾充分發揮清真食品天然品質、清真品格的優勢和善餐飲的傳統,積極從事清真餐飲服務業,“張家川伊香拉面師”等14個清真餐飲品牌已享譽全國清真餐飲行業。由張家川人開辦的“習連匯牛肉面”、“馬艾沙牛肉面”、“馬老六牛肉面”、“伊香拉面館”等連鎖清真餐飲店遍布全國各地,清真餐飲服務業已成為張家川農民群眾致富增收的主要渠道。截止目前,張家川縣群眾在域外開設拉面館13000家,從業人員達到5.1萬人,清真餐飲服務業年收入預計達8億元以上,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1%以上,年減貧人口2.1萬人,成為全縣群眾發家致富奔小康的一條康莊大道。勞務輸轉的高效快速發展,改變了群眾觀念,促進了農民就業、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部分群眾在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積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更多的群眾投身于異地創業或回鄉創業,積極帶動更多的群眾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