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的“張家川探索”
甘肅日報記者 牛彥君
通訊員 惠文輝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木河鄉莊河村,曾是一個響當當的貧困村。
這個純回族聚居村,2011年底人均純收入僅為2198元,去年底達到6260元,增長近3倍。如今的莊河村,整體搬遷新建的二層小樓錯落有致,一座座蔬菜大棚鱗次櫛比,“連心橋”連通莊河兩岸,硬化路通到每家每戶,條條巷道干凈整潔,種蔬菜、搞養殖、開飯館,村民收入節節攀高。
和莊河村一樣,很多貧困村群眾都收獲了扶貧帶來的實惠。當地干部和村民說,這是該縣力推雙聯行動與扶貧攻堅深度融合的結果。
在這一過程中,扶貧對象精準,扶貧內容精準,扶貧目標精準,扶貧措施精準,扶貧考評還要精準。對建檔立卡的貧困戶,該縣實施定點脫貧、逐年銷號和實名管理。
張家川縣委書記劉長江說:“在新的起點上,我們創新幫聯模式,落實幫聯任務,健全保障機制,著力解決‘扶持誰、誰來扶、怎樣扶、扶什么’的問題,取得了幫扶力量凝聚、群眾持續增收、干部作風轉變的疊加效應。”
“精準滴灌”:強化幫扶針對性
精準識別貧困戶,是精準扶貧的第一步。
馬鹿鎮草川村地處偏遠,丁哈一家是這個有名貧困村里有名的貧困戶。說起貧困戶的識別工作來,他豎起大拇指點了個贊。他說,首先自己寫申請,村委會初審,村民代表大會民主評議,然后張榜公示,接下來,還要鄉上審核公示,縣上審批,最后在縣電視臺公示一周。
“公開,公正,透明了,老百姓就沒意見。”丁哈說。“這也就保證了貧困戶識別的精準,為下一步的精準制定扶貧計劃打下好基礎。”馬鹿鎮鎮長馬海榮解釋說。
為切實理清“扶持誰”,張家川縣雙聯單位對照對象、目標、內容、措施、考評“五個精準”的要求,把工作目標鎖定在建檔立卡的115個貧困村、2.23萬貧困戶、10.45萬貧困人口,完善相關機制和辦法,督促推動扶貧工作實現由粗放到集約。
按照全縣制定的五年基本消除貧困實施方案,科學研判,把減貧任務和脫貧時間表逐年細化到每一個貧困村、每一戶貧困戶。
每年初,扶貧部門都要提出年度扶貧任務、量化指標,雙聯單位圍繞扶貧部門提供的精準扶貧范圍和項目需求,完善貧困村的“一規劃兩計劃”,嚴格落實“圖表式管理”,排出任務落實時間表,一項一項完成任務。
“我們家的扶貧方案也是干部們精準設計的。目前有能繁母牛4頭,在扶貧互助協會貸款的幫助下,明年最少達到6頭。”丁哈高興地告訴記者,這樣就達到了縣上提出的 “兩人一頭牛,溫飽就不愁;一人一頭牛,生活就無憂;一人兩頭牛,日子樂悠悠”的目標了。
除了產業之外,讓丁哈最高興的是自家的土坯房列入了危房改造計劃中,馬上就要拆掉建新的磚混房了。
多維聯動:開創扶貧新格局
在四面環山的平地上建起來的閆家鄉丁河新村整潔而美麗。每家三分地上建起七間房,三代人可以同時居住,有衛生間、洗澡間。
“別說洗澡了,以前喝的水都是從石縫里接來的。”貧困戶馬文元是從對面的大山頂上搬下來的,只有人走的道,小孩上學、老人就醫都是大難題。他所在的小組這次整體易地扶貧搬遷下來了。
“在易地扶貧搬遷過程中,縣國土局、發改局到丁河村實地察看,科學選址,縣建設局統一規劃,縣交通局規劃修建橋梁,縣衛計局幫助修建村陣地……” 閆家鄉黨委書記馬建軍說起幫扶力量來,如數家珍。
“在這里,所有城里人享受的基本生活條件都具備了。”馬文元高興地感謝給他們帶來幫助的各種幫扶力量。
張家川縣委副書記、縣長馬中奇告訴記者,為靠實“誰來扶”的問題,該縣大力推行“3581”幫扶模式,聚集省市縣3級聯村單位,匯集黨政事業單位、民營企業、宗教界人士、致富帶頭人、外引力量5支幫扶隊伍,齊集8000名幫扶人員,促進10.45萬貧困人口在2017年實現整體脫貧。
該縣為每個貧困村確定一名縣級領導或縣直單位主要負責人聯系包抓,切實形成領導干部下基層接地氣、轉作風樹形象、辦實事解難題、強服務促發展的新常態。
每個鄉鎮成立一個扶貧雙聯工作站,專門負責雙聯行動和扶貧攻堅行動各項工作任務的落實。將聯系村雙聯干部、駐村干部、大學生村官、掛職村干部等幫扶力量整合,每個貧困村建立一支“不走”的駐村幫扶工作隊,確保幫扶工作到村、到戶、到人。
該縣還大力開展“民企隴上行”活動,積極發揮民營企業的社會幫扶作用,以“企業聯鄉聯村,非公有制經濟人士聯戶”為重點,為貧困村引進更多的資金、信息、技術援助。
縣上深入開展“三聯三引三助”活動,積極動員宗教界人士對貧困戶進行愛心幫扶,依托宗教活動場所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
縣上積極發揮雙聯行動中涌現出的致富能人的巨大作用,采取與貧困戶結對促動、示范推動、產業帶動等措施,帶領更多貧困戶脫貧致富。
推進天津保稅區(空港經濟區)的企事業單位與該縣貧困村結對幫扶,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團體、基金會、慈善機構、個體工商戶等各類社會力量參與扶貧濟困。
縣上積極開展“人大代表在行動”“政協委員助推雙聯行動”,發揮代表和委員了解政策、掌握信息、熟悉法律等方面的優勢,開展各種形式的幫聯活動,真心誠意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
啃硬骨頭:加快脫貧致富步伐
聚焦“扶什么”,張家川縣重點抓好全縣“369”幫扶工作任務的落實。
“3”指“三大富民產業”。貧困地區難脫貧,難就難在無產業支撐。結合全縣實際,張家川縣在扶貧開發中按照精準扶貧的要求,以“三大富民產業”為重點,力促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即做足做好做活“趕著牛羊奔小康”的大文章,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助推清真餐飲服務業和皮毛加工販運業不斷發展壯大,使得全縣脫貧致富的步伐不斷加快。
縣上依托縣職教中心,建立了張家川縣清真餐飲服務業培訓基地;在域外成立清真餐飲服務業發展協會,實現集團化、現代化、專業化、品牌化發展模式,確保清真餐飲服務業真正成為全縣第一大產業。縣畜牧局聘請專家教授,深入調研分析,全面盤活現有草場資源和土地資源,科學確定全縣養牛(羊)的最大規模,力爭每人養牛達到2頭以上,確保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目標。縣商務局加快西部皮毛加工貿易園區總體規劃編制,加強對皮毛市場和皮毛貨棧的規范化管理。
大力推進清真餐飲服務業“百千萬”工程,目前已發展清真餐飲經營店13000家、賓館860家,年創收8億元以上;全縣各類畜禽飼養量達到166.87萬頭(匹、只),畜牧業產值達2.48億元;累計發展皮毛加工戶410戶,皮毛販運戶2261戶,皮毛產業銷售總額達2.4億余元。
除了這“三大富民產業”之處,縣上還著力培育玉米、洋芋、蔬菜、中藥材、大麻等五大特色優勢產業,有力地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縣農業局圍繞“五帶”建設,成立玉米、馬鈴薯、大麻、中藥材和蔬菜五個產業發展小組,促進特色優勢產業不斷發展壯大。
近三年全縣每年推廣種植全膜雙壟溝播玉米12萬畝、馬鈴薯10萬畝、蔬菜3.8萬畝、中藥材1萬畝。
三大富民產業及五大特色優勢產業收入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90%以上。
“6”指“六化”。具體來說,就是“耕地梯田化、飲水安全化、農田道路網絡化、溝壑梁峁林帶化、城鄉清潔化和耕作機械化”。
張家川縣以高標準實現“六化”為目標,破解基礎薄弱難題,實施了一大批民生工程,改善了農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三年來,共修繕橋梁34座,安裝太陽能路燈44盞,硬化修繕道路402.26公里,全縣村道硬化率達到90.75%。
在抓好“六化”建設完善工作的基礎上,縣上全力實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質量和綜合配套水平、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水平、農村公益事業管理能力三個提升工程,組織專門工作力量,深入基層一線,認真摸底排查,核實“六化”建設的底數,找準工作的著力點,堅定不移地抓實抓好,確保貧困村三年內全面實現“六化”目標。
“9”指“三房三育三保”九個保障(“三房”即農村危舊房、綜合服務用房、村民集體活動用房;“三育”即義務教育、技能教育和素養教育;“三保”即生活保障、安全保障和組織保障)。
張家川縣以此為根本,破解服務水平不高的難題,進一步縮小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方面的差距,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均衡發展。
縣委、縣政府決定,全力抓好農村危舊房改造工程,全面摸清農村危舊住房數量,加大投入力度,著力解決群眾住房難問題。著力抓好村級醫務室、辦公場所、超市等綜合服務用房,進一步推行一站式、代理式便民服務措施,解決好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努力抓好戲臺、文化舞臺、文化廣場等村民集體活動用房建設,進一步加快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抓好義務教育,加快發展學前教育,高質量完成33項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項目,啟動實施69所中小學校改薄建設項目。同時,積極爭取優惠政策,確保高中教育全免費,推行普通高中精細化管理。合力抓好技能教育,確保人均掌握一門實用技術。齊力抓好素養教育,要把廣大群眾的素養教育提上重要日程,創新培訓載體,采取多種方式,加強道德觀念、法制意識和誠信意識等素養教育,不斷提高群眾的綜合素質,確保農民在物質生活上和精神追求上同步達到小康。特別針對農村高彩禮婚姻突出的問題,廣泛宣傳《婦女權益保障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規,幫助聯系村完善村規民約,并充分發揮村“兩委”、宗教界人士和民間紅白理事會在婚喪嫁娶中的協調、宣傳、監督、引導作用,提倡婚姻自主,節儉辦婚事的新時尚。竭力抓好城鄉低保的規范管理,加大救災救濟工作力度,切實保障困難群眾生產生活。奮力抓好醫療保險保障機制,擴大城鄉醫療救助品種范圍,有效防止群眾因病返貧。極力抓好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擴大保險覆蓋范圍,力爭參保率達95%以上。
三年來,共實施危房改造6120戶、異地搬遷1437戶,共完成127個標準化公共衛生室建設,建成農家書屋255個,覆蓋率100%,累計修建村陣地121個,全縣81%的村級場所達到“六室八有”的標準。
張家川縣加強“伊香拉面師”“電焊工”和種養技術等職業技能教育培訓力度,新建勞務基地30個,年均輸轉勞動力6.8萬人、創勞務收入8億元以上。
如今,精準扶貧的張家川縣,干部幫扶覆蓋所有貧困村、貧困戶;注重探索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參與扶貧有效方式,社會扶貧亮點紛呈;一項項具體且細致的幫扶工作措施讓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我們相信,隨著精準扶貧的腳步走得越來越實,貧困山鄉的面貌必將發生巨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