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近年來,張家川縣搶抓機遇,一大批項目相繼實施,尤其是在水利、交通、教育、文化等方面成效顯著,群眾幸福指數日益提高。近日,縣新聞中心評出了2014全縣十大新聞,都是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民生實事。為此,縣政府網站推出《十大新聞展播》系列報道,激勵全縣干部再接再厲,開創2015新征程。
張家川縣扶貧開發新模式助農脫貧
![](/Files243/BeyondPic/2015-1/6/20140703162227220.jpg)
“今年政府貼息貸款給我們村投放了母牛,并跟蹤負責飼養管理、疾病預防和飼草加工利用等技術服務工作,目前有幾只母牛已經快要產子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馬鹿鄉龍口村書記杜存祥說。
張家川縣為加快沿山貧困鄉村脫貧致富步伐,在中東部6鄉鎮25個村建立村級產業發展扶貧互助協會,縣財政為每個試點村列支50萬元的互助基金,互助協會給有意愿和有能力養牛的農戶每戶貸款1至3萬元,引導和支持靠近林緣區的貧困群眾充分利用天然草場優勢,搶抓養牛機遇,用來發展繁育基礎母牛。25個村級產業發展扶貧互助協會帶動投資3700多萬元,扶持養殖戶580戶,引進良種基礎母牛2120頭,養牛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促進了畜牧產業大發展,村級產業扶貧互助協會開創了扶貧新模式。
在馬鹿鄉縱橫交錯的溝壑田間、在農戶建成的牛舍里、在村莊附近的荒灘上,成群結隊的牛群給寧靜的山林增添了活力。“我原來是開農家院的,一年收入僅能維持基本生活。今年我家向村上成立的扶貧互助協會貸了款,養了五頭母牛,和協會里其他成員一樣專心養起了牛。養殖有縣上畜牧局的專家和村里養牛行家的指導,今年后半年賺2萬元沒有一點問題。”馬鹿鄉花園村村民王根喚說。
“貸款購進的基礎母牛適于在沿山林區飼養,可觀的收益極大地帶動了周圍農戶擴大規模養牛的積極性。如今,僅花園村全村農民中就有80%都養起了牛,家庭收入中70%的收益來源于養牛產業!鲐毰!媸茄厣截毨Т遛r民致富的‘寶貝’!被▓@村村支書王三杏深有感觸地說。“為解決沿山林區規模養牛冬季飼草料不足的困境,我們注冊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養牛規模不斷擴大,‘錢’景不可估量!
![](/Files243/BeyondPic/2015-1/6/20140425104619785.JPG)
基礎母牛繁育扶貧工程的實施,極大地促進了養牛產業的發展。在東部基礎母牛繁育示范區建設的輻射帶動下,張家川縣2014年底全縣各類畜禽飼養量達到166.87萬頭(匹、只),同比增長10.7%,其中:牛30.63萬頭、羊33.58萬只,全縣將實現畜牧業產值2.48億元,農民人均牧業收入972元,分別比去年增長6.9%和8%,畜牧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 基礎母牛養殖戶戶均養牛數量均有大幅提高,有的受益戶已成為村里的養殖能手和致富帶頭人,實現由救濟式輸血扶貧為造血式產業扶貧。如今,養牛已成為沿山林區農牧民致富的朝陽產業,養殖戶投資建養牛小區(場)的熱情空前高漲,養牛產業步入轉型跨越的快車道!
“養一頭母牛一年的收入相當于10畝地的收入,省時間、省勞力,還風險小。我家原來飼養基礎母牛6頭,每頭能帶來1萬元的毛收入,明年我準備再購進5頭母牛,把規模放大點!惫чT鎮楊坡村黨支部書記楊雙元說,“縣委、縣政府讓農戶用基礎母牛滾動發展的扶貧新模式真好,是真正的富民工程,我們村自從成立扶貧互助協會后,養牛數量由全村63頭牛提高到127頭牛,養殖數量翻了一番!
![](/Files243/BeyondPic/2015-1/6/201411181451.jpg)
張家川縣通過建立村級扶貧資金互助協會,對養殖戶從資金、技術、政策等方面給予幫助,使更多的農戶通過養殖發家致富。通過積極探索扶貧資金與農民自主經營相結合的有效方式,按照“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轉使用、滾動發展”的原則,全面推廣村級扶貧互助資金試點工作。今年,縣財政為靠近林緣山區的25個試點村每村列支50萬元的互助基金,通過“政府拿、扶貧投、企業捐、會員繳和雙聯單位補”等多種形式,使試點村互助資金達到100萬元。預計到2016年,新建貧困村扶貧互助協會將達183個,實現貧困村扶貧互助協會全覆蓋,村級產業發展扶貧互助協會這種扶貧開發新模式將惠及千家萬戶,讓農民群眾真正受益于這一富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