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記者走進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劉堡鄉高家村新農村,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建設一新的二層小樓,在秋日的照耀下格外壯美。項目建設現場記者看到,項目主體已全部完成,工人們正在進行內外墻的粉刷,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這是張家川縣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保障和改善人居環境的一個縮影。
劉堡鄉高家村新農村是張家川縣2014年易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之一,項目總投資1656萬元。高家村距縣城約7公里,屬城郊村,有5個村民小組,285戶1464人,總耕地面積1724畝,村民依山沿河分散而居,是一個以種植業、養殖業和勞務輸出為主導產業的回族群眾聚居村。
高家村新農村建設基本農田176畝,人飲工程1處,道路建設2038米,新建住宅及附屬設施120戶11978平方米,建設生態環境綠化80畝。項目建設的入住使用將有效解決120戶670余群眾住房難、吃水難、行路難、上學難的問題。
住在高家村陰山組村民李海榮告訴記者,高家村分陽山、陰山兩大組,陰山組現在居住著110戶560余人。一遇下雨天,上學、出行、安全等成了村民的“難腸事”;陰山村缺少地表水,村民吃水靠打井。干旱的年份,陰山組常有“十井九干”的窘況。村民大多都渴望搬遷到安全便捷的地段。
“鄉村兩級組織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礎上,先規劃搬遷陰山組靠近山崖的農戶。按照當前的進展情況,明年前半年新農村將統一發配到每家每戶。”高家村駐村干部撒小偉說,讓群眾早日入住新農村是自己最大的心愿。
劉堡鄉副鄉長妥寶玉告訴記者,新農村的建成將極大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群眾住房從泥瓦房搬遷到二層小樓房,安全住房有保障了;村民將和城里人一樣用上方便干凈的自來水,打井找水、人挑畜馱的艱辛將成為過去式;孩子也不再為河壩發大水上不了學而發愁。
妥寶玉說,項目啟動實施后,群眾都很自愿積極地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中來,群眾“安土重遷”的思想觀念轉變了,改變了過去單靠種地謀生的經營模式,有經濟頭腦的在靠近二級路沿線開個門面,搞清真餐飲、電氣焊之類的服務行業,不出遠門也能在家門口掙大錢。這也是項目建設得以落地生根、順利開展的一個內生動力。
2013年全線開通的莊天二級公路從高家村經過,這也為當地群眾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村民李海榮告訴記者,自己交了10萬元,選了靠近二級路的二層樓房。他說,自己以前也從事過電氣焊等加工活,對汽車維修也在行,自己盤算著在一樓的門面搞個加工維修的活計,用一技之長來賺錢。二樓三室一廳,一家老小都住的安寧,也住的寬敞。李海榮對新生活有著新期盼新打算。
據了解,今年張家川縣分兩批啟動實施了新農村建設。第一批涉及劉堡鄉高家村、張家川鎮楊川村、馬鹿鄉寶坪村、龍山鎮李山村、胡川鄉倉下村、張棉鄉周家村等6鄉鎮7個村543戶3290人。第二批涉及大陽鄉陳陽村、恭門鎮天河村、馬關鄉石川村、川王鄉關河、連五鄉四合村、馬鹿鄉白楊村等6鄉鎮6個村368戶2193人。目前,11鄉鎮13村組新農村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中。將有911戶5483人喜遷新居,住房難、飲水難、上學難、行路難等長期困擾群眾的困難和問題將一去不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