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42/BeyondPic/2014-9/29/20140815090721735.jpg)
9月28日,筆者來到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川王鄉川王村設施蔬菜產業示范園區,排列整齊的一座座高標準蔬菜大棚,成為這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走進蔬菜大棚,一股熱浪迎面撲來,菜農馬存香正在大棚內忙著采摘成熟的辣椒,熱的滿頭大汗。“這些航天3號和航天5號辣椒是我今年最后一棚即將出售的辣椒。”她笑著說道,“這是個冬暖棚,今年開春時節出了一棚芹菜,收獲結束后就趕緊種植了辣椒,現在辣椒也到了出售的時候,每斤辣椒批發好的時候能賣到1元錢,每座棚純收入2000元沒有任何問題。”
陪同采訪的川王村書記王建清就拿馬存香的情況算了一筆賬,她家育有5個普通蔬菜大棚和一個冬暖棚,每個普通棚占地0.4畝,每個大棚按標準栽2400株辣椒,每株平均產1.5公斤青椒,按今年的批發價每公斤0.6元至0.7元來算,他這一個棚能收入2400元,他家的5個普通棚就能賺1.2萬元,加上這一個冬暖棚,除過成本每年純收入將近2萬元。
川王鄉黨委副書記王立說,川王鄉發展蔬菜產業具有獨一無二的優勢:一是交通便利,二是光照充足,三是水源豐富。2010年,川王鄉政府鼓勵川王村黨員干部,流轉了本村23畝川地,試種了42座蔬菜大棚,當年就取得了非常可觀的經濟效益,帶動了村民的積極性。2012年川王、鐵洼、馮家、海灣四村蔬菜大棚已經發展至共1072座。今年年初在縣農業局經作戰技術人員的全力指導和手把手的培訓下,又新建標準鋼架蔬菜塑料大棚(無立柱)625座,現在總占地面積約1500畝,其中可灌溉面積約900畝。
“現在這么大的規模,銷售情況怎么樣,會不會滯銷?”這是一直縈繞在筆者心頭的一個問題。
“這幾年的銷售情況一直較好,其中一大部分銷往外地,每年銷往天水、平涼、寶雞等地的各類蔬菜就占總份額的30﹪,一部分會銷往建明味業公司,剩下的一小部分在附近的幾個鄉鎮的集市上就‘消化’了。”
當談到未來的發展時,村支書王建清自信地說:“十八界三中全會公報指出,‘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細細讀來,我感覺國家近年來對農業的關注和支持力度是只增不減。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只要勤勞吃苦、用心種植,相信這些設施蔬菜大棚一定會使我們村民的致富門越來越寬,日子越來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