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杰:回漢群眾的生命守護者
□ 竇苗苗 蘇曉東
一次少年時代的選擇,一份癡心不改的工作,一場持續43年的奉獻……馬國杰用殘疾的雙腿,行走于甘肅天水、平涼兩市和張家川、秦安、莊浪3縣100多個村莊的田間地頭、農戶村舍,不管刮風下雨,他都會出現在病人面前。43年間,他堅持救死扶傷,用執著和信念贏得了當地群眾的好評。
鄉村里的“120”
走進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梁山鄉斜頭村衛生室,老年人一片,年輕人一堆,歡聲笑語此起彼伏,全然沒有醫院的沉重感。
今年70歲的馬占祥是村里的一位退休教師,也是馬國杰的老病號。在馬占祥的記憶里,馬國杰為了給自己看病,總是顧不得殘疾的雙腿,堅持一瘸一拐地步行到他家出診。
“馬大夫是個熱心腸人,雖然腿有殘疾,但只要病人打一個電話,他就會背上藥箱出現在幾十里外需要他的地方。”馬占祥說。因此,村里鄉親們都親切地稱馬國杰為“鄉村里的120”。
去年冬天的一個晚上,鄰村一村民突發急病給馬國杰打來電話。馬國杰接到電話后沒說二話,坐上病人家屬接他的摩托就出發了。外面白茫茫的一片,寒風呼呼地吹,雪打在臉上連眼睛都睜不開。馬國杰心里害怕,但還惦記著:“病人在等我呢,全家都在等著。”不料,還沒走出一里路,摩托車就滑倒了,馬國杰摔在雪地里,好在并無大礙。他掙扎著爬上來,在雪地里摸索著把散落的東西撿起,又接著往病人家中趕。到病人家時,他身上的衣服都被凍硬了,病人全家被馬國杰感動得不知道說什么好。
鄉親們的“守護神”
“最近幾年來,我們這兒鄉村醫生的待遇也提高了,大家干勁十足。”張家川縣梁山鄉衛生院的院長白亞平介紹說,馬國杰每月能拿到500元的生活補貼,同時,梁山鄉衛生院還聘請他坐診,好讓他的收入能得到改善。
“作為一名鄉村醫生,雖然治不了大病,可我一到,病人心里就有底了。”馬國杰說,自己在基層行醫43年,一直都是一個人獨擋一面。不過,他心里明白要做一名合格的全科醫生,就要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多年來,馬國杰擔負著當地的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傳染病防治、統計上報、兒童計劃免疫、婦幼保健等各項工作,從沒發生過任何差錯。
在村衛生室,筆者見到前來看病的村民馬愛花。只見馬國杰細心地為她診斷,還反復講,“要鍛煉身體提高體質,要早預防,得了病不要著急,治病要有一個過程,如果太著急,有時還會起反作用。”
“在馬大夫這里看病很放心,他是老醫生了,經驗豐富,醫術高明,藥的價錢也不貴。”馬愛華交了4元錢,放心地回家去了。
筆者注意到,在村衛生室里,有一面病人贈送給馬國杰的錦旗,上面寫著“妙手回春”4個字。
鄰里之間的“貼心人”
“我們農村由于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老年人又沒有經濟能力,只能靠每月外出打工的人匯錢過日子。誰家都有三災八難呀,賒賬治病在馬大夫這里很常有,甚至有時他還會免費給特別貧困的村民治病。”一位村民感激地說。
多年來,馬國杰借出去的錢,連同鄉親們賒欠的醫藥費,已達數萬元。但他從不主動提及。
馬國杰如此慷慨,自己卻極其節儉。他的鄰居說:“馬國杰自己家有八畝地,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兒子出門打工去了。”
而馬國杰卻這樣說:“實際上當醫生很好,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當你成功救治一例病人,你會很有成就感。而年輕人可能感覺當醫生比較麻煩吧,掙錢慢點兒,還是出門打工掙錢快。”
鄉親們說馬國杰離病人最近,離錢最遠。而馬國杰深知農民掙錢的辛苦,他在給每一位病人用藥時都要反復思量,開出的藥既能治病又能省錢。“能吃藥片絕不打針,能打針治好的絕不靜脈打點滴,能一元錢治好的絕不用一元一。”馬國杰對筆者說。
奉獻一片愛
馬國杰8歲那年,不慎從崖上摔下來,由于家境困難沒有治腿的錢,他摔傷的左腿落下了終身殘疾。為了讓和他一樣不幸的人能夠重獲新生,馬國杰走上了漫長的行醫之路。馬國杰坦言,自己當鄉村醫生,雖說不能為家里致富,但養家糊口還是沒有問題的。“我不后悔當鄉村醫生,我相信我們的生活會好起來。”馬國杰說,自己只有認真給病人治病,在每件小事上都嚴格要求自己,通過自己的能力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才能問心無愧。
當被問到對未來鄉村醫療的發展有什么期望時,馬國杰沉思了一會兒鄭重地說:“光治病還不夠,還要教給群眾如何防病、不生病。要做到這一點,鄉村醫生的服務工作還要做得更細才行。”在馬國杰的工作電腦里,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信息管理系統,參合家庭信息、費用補償網上審批流程、病種目錄、用藥目錄、診療項目目錄、服務設施目錄執行情況等,條目清晰。
馬國杰希望,有更多的醫療專業畢業的大學生,能夠加入到最基層的醫療機構中來;他也希望藥品的價格能越來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