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宗旨轉作風 動真碰硬反“四風”
張家川“三三五五”工作法助推教育實踐活動深入開展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緊緊圍繞“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以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強基礎、興產業、惠民生”重點工作為定位,以縣級領導班子、黨員領導干部為重點,把“三三五五”工作法貫穿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始終,將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推向深入,切實增強全縣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做好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張家川縣全面推行以“三送三幫三扶促發展、三普三訪三調保穩定、三聯三引三助構和諧、五項工程聚民心、五卡公開賦民權、五事到戶連民情、五官躬行順民意、五項制度保民安”為主要內容的“三三五五”工作法,積極探索和豐富教育實踐活動載體,進一步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推進科學發展,開創群眾工作新局面,增進民族團結,保持和諧穩定。
三送三幫三扶促發展。三送:整合涉農等相關部門的人力和技術資源,全面開展送政策、送技術、送信息活動。一是送政策。采取召開座談會、村民大會、走訪農戶等方式,宣傳中央和省、市、縣重大決策部署,宣傳強農惠農政策,宣傳市、縣農業農村發展思路,讓群眾知曉政策,認清形勢。二是送技術。針對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生產發展的實際需求,發揮農村技術能手、土專家和田秀才的作用,通過技術人員講課、現場指導等多種形式,積極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三是送信息。建立面向群眾的信息發布制度,積極適時向農民提供農產品市場需求、新型科技實用技術、勞動力轉移就業等方面的信息服務。三幫:按照黨組織隸屬關系和干部管理權限,深入開展“三幫”活動。一是幫基層組織完善發展思路。按照行政隸屬關系,組織各級組織幫助下級組織結合自身實際,完善發展思路;二是幫各級干部理清工作思路。按照干部管理權限,每年組織各級領導干部幫助基層干部理清工作思路,明確工作任務;三是幫廣大群眾找準致富路子。組織各級干部緊密結合群眾生產生活實際,圍繞縣、鄉、村產業發展規劃,立足區位資源優勢,幫助廣大群眾調結構、促增收,拓寬群眾致富路子。三扶:一是對支柱產業發展給予政策扶持。圍繞實施“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工程,對全縣“三區三業五帶”規劃實施的支柱產業在發展規劃、項目、資金等方面給予政策性扶持,培育壯大支柱產業,帶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二是對貧困群眾給予資金扶持。圍繞推進新形勢下扶貧開發工程,整合金融、扶貧、城鄉低保、社會救助等資金,對貧困群眾給予資金扶持,確保困難群眾衣食無憂,加快脫貧致富步伐。三是對致富能人給予項目扶持。圍繞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整合農業、畜牧、扶貧等部門資源,對帶富致富能力強的田秀才、土專家和致富能人給予項目扶持,積極培育“雙帶”能力強的新型農民。
三普三訪三調保穩定。 三普:一是對全民開展普法宣傳。結合開展“六五”普法教育,堅持每季度組織司法、公安等部門黨員干部,積極開展法律法規進機關、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農戶、進寺院,加大普法宣傳力度,提高全民法制意識。二是對重點人群開展普法教育。堅持對青少年、無業人員、刑釋解教人員、吸毒監管人員、參與邪教組織人員、社區矯正人員、流動人口等重點群體進行普法教育,每季度邀請專家學者或法律工作者,舉辦法制講座,提高普法教育的針對性。三是對各級干部開展普法考試。將普法教育作為干部教育培訓的重點內容,在干部任職、晉升等環節中,組織開展普法考試,并將考試結果作為干部推優使用的重要依據,提高廣大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三訪:一是經常走訪查民情。建立干部走訪制度,結合重點工作的督查調研,每月組織各級干部定期不定期深入村組農戶,開展走訪調研,撰寫民情日記,及時掌握群眾生產生活情況。二是定期下訪解民難。每季度集中3-5天時間,組織各級干部深入包聯的村居農戶,集中解決走訪過程中發現的熱點難點問題,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難題。三是事后回訪促落實。實行“回訪評價”制度,定期組織對下訪中發現問題的解決效果進行評價,督促涉及群眾利益事項的落實,對未辦結和解決效果不佳的責令限期整改。三調:一是鄰里矛盾村上調。充分發揮村“兩委”成員、宗教界人士作用,及時調解因地界糾紛不明、鄰里關系不和等原因引發的鄰里矛盾,確保鄰里矛盾糾紛及時化解。二是干群矛盾鄉鎮調。充分發揮鄉鎮綜合服務職能作用,積極解決因惠農政策落實不力、群眾利益訴求不暢等原因而引發的干群關系緊張、矛盾突出等問題,著力構建良性互動的黨群干群關系。三是復雜矛盾聯動調。建立縣、鄉、村聯動調處機制,對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復雜矛盾和群體性事件,按照分級負責、上下聯動、協調解決的方式,整合力量集中及時化解。
三聯三引三助構和諧。一是村黨支部聯系宗教活動場所,引導宗教活動場所依法開展宗教活動,宗教活動場所協助村黨支部凝聚人心、促進和諧。二是村干部聯系宗教人士,引導宗教人士自覺做到“四個維護”,宗教人士協助村干部宣傳政策、教育群眾。三是黨員聯系信教群眾,引導信教群眾移風易俗奔小康,信教群眾協助黨員維護民族團結和宗教和順。
五項工程聚民心。一是解民難,全面開展代辦式便民服務。以縣政務大廳為龍頭,建立完善縣、鄉便民服務大廳,健全代辦員、協理員激勵保障機制,認真落實《限時辦結制》、《首問責任制》等制度,解決群眾辦事難的問題。二是順民意,大力開展城鄉環境衛生清潔工程。組織開展“文明公約進萬家”活動,不斷提高全民公德意識、文明意識。加強城鄉環境衛生保潔員、清運員、管理員隊伍建設,組織縣直及駐縣單位干部職工、學校師生每月開展1次大掃除,鄉村專職清潔員每周對鄉村環境衛生進行一次大清掃,著力營造清潔的人居環境。三是化民怨,開展干部紀律作風整頓。深入推進以“齊心正風鼓干勁、創新實干促發展”為主題的紀律作風整頓活動,通過治散、治懶、治庸,進一步強化干部教育管理,整肅干部工作紀律,促進紀律作風的明顯轉變。四是幫民富,全面開展農民教育培訓。整合宣教、科技等部門力量,組織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政策法規、科技知識、先進文化等教育培訓,進一步增強農民群眾的發展意識、科技意識、法制意識、市場意識和致富本領。五是保民安,深入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組織縣鄉兩級干部結合開展“定期下訪”活動,深入基層開展矛盾糾紛大排查、大調處,變上訪為下訪,合理解決群眾訴求,調處群眾矛盾,化解群眾積怨。
五事到戶連民情。一是大事出點子。組織各級干部幫助群眾在基本建設、產業發展、子女教育、創業就業等大事中出點子,為廣大群眾和諧發展、科學發展提供幫助。二是難事尋路子。各級組織和干部在群眾面臨就醫、上學、行路、吃水等各方面難題時尋找解決的路子,確保廣大群眾基本生產生活。三是急事找法子。在群眾因突發事故、受災、患病等急難險重的事情中想辦法,有效解決群眾的燃眉之急。四是喜事上門賀。在重大節日或婚慶、子女升學就業等喜慶之事時上門恭賀,搭建順民連心平臺。五是悲事送溫暖。在事關群眾喪葬或天災人禍等悲事中發揮協調作用,幫助群眾料理相關事務,及時開展“送溫暖、獻愛心”活動。
五卡公開賦民權。一是便民服務卡。以生產經營、民計民生、政策信息服務、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等為主要內容,分類別制作發放便民服務卡,公開服務流程和代辦員、協理員聯系電話,讓群眾熟悉服務內容和程序。二是村務公開卡。將村級財務收支情況、土地使用和宅基地審批情況、集體土地、集體經濟項目承包和經營情況、上級黨委、政府的有關政策規定情況、村級重大決策等作為公開的主要內容,向農戶發放村務公開卡,確保廣大群眾的知情權、參予權、選擇權、監督權。三是政策明白卡。將涉及農業、民政、衛生、教育、扶貧、勞動保障、計生等方面惠民政策的執行標準、受助對象、補貼金額等作為政策明白卡的主要內容,實行定期與動態相結合的公開制度,使廣大群眾“一卡在手、政策全有”。四是民情聯系卡。實行“縣級干部聯鄉鎮、科級干部聯村社、全體干部聯農戶”制度,全面開展“千名干部聯萬戶”活動,即全縣除教師、醫護人員以外的所有干部每人聯系以示范戶、重點戶、貧困戶為主要對象的農戶10戶,及時向包聯對象發放民情聯系卡,注明姓名、聯系方式、單位地址。五是服務承諾卡。根據干部的工作職責和業務,將干部為民服務辦實事的承諾事項、目標及完成時限等作為服務承諾卡的主要內容,定期發送群眾手中,接受群眾的監督。
五官躬行順民意。一是常走訪、實交心,做聯系群眾的“親情官”。各級領導干部要堅持常走訪、實交心、誠幫助、勤服務,尤其要加強與致富帶頭人(種養加大戶、個體經營者、私營企業主、各種經紀人等)、有文化的人(教師、醫生、宗教人士、離退休干部職工等)、最困難的人(鰥寡孤獨、發生天災人禍等致使生活困難的群眾)的聯系,以自己的真心換回群眾的實意。二是懂政策、知法規,做服務群眾的“明白官”。要求各級干部知曉黨和國家各項方針政策,熟悉基本法律法規和黨的群眾工作路線,為群眾答疑釋惑,做群眾科學發展、遵紀守法的引路人。三是行得端、走得正,做群眾公認的“好清官”。要求各級干部做到落實政策不走樣、公正辦事不謀私、扶正祛邪不畏懼,確保群眾滿意。四是建亮點、樹典型,做科學發展的“先行官”。要求各級干部多做打基礎、利長遠、增后勁的事,善做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事,肯做還舊賬、解難題、化矛盾的事,把知民情、解民憂、化民怨、暖民心、幫民富作為經常性工作,盡心盡力辦好關乎群眾利益的好事實事。五是敢負責、善解難,做干部群眾的“靠山官”。要求各級領導干部不計較個人得失,善于解決基層的困難,善于體貼群眾的難處,善于與干部群眾一道解決難題,真正成為干部群眾的主心骨、貼心人。
五項制度保民安。一是重大事項維穩評估制度。建立涉及群體性利益的重大決策、重大項目和重大活動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對涉及土地、森林、礦產等重要資源,征地拆遷、移民安置、社會保障、市政建設管理、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改制改革以及其他涉及群眾利益的重大決策,重點圍繞是否符合法律法規和政策、多數群眾利益需求,是否符合全縣發展總體規劃,是否會帶來較大不利影響、造成較大民生問題,群眾有可能提出哪些合理訴求,工作預案是否完備可行,進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二是矛盾糾紛排查預警制度。縣、鄉、村(社區)分別每月、每半月、每周分析研判一次轄區社會矛盾糾紛隱患,做好預警防范工作,并按照搜集、研判、報送情報信息、發布預警、預警反饋、責任追究的程序,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三是領導干部全員接訪制度。全面推行領導干部全員接訪制度,繼續開展縣委書記大接訪活動,縣四大組織領導、各鄉鎮、各單位領導班子成員定期輪流接訪,按職責分工隨時接訪,做到有訪必接,最大限度防止和減少越級及群體性信訪事件的發生。四是包案督導化解制度。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實行“一個案件,一個領導,一套班子、一個解決方案”的工作機制,由縣級領導包聯矛盾糾紛突出的鄉鎮村組,每年深入包聯鄉鎮不少于4次20天,督導聯系鄉鎮黨委、政府宣傳國家法律法規,分析研究辦法措施,主動接訪聯系鄉鎮、村組重大信訪案件當事人,解決好熱點、難點問題,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矛盾不上交”。五是信訪案件終結制度。嚴格落實信訪案件終結制度,對普通信訪案件,嚴格首辦環節,對當場能辦理的,立即予以結案辦理;一時不能辦理的,做好政策法規解釋和思想疏導工作。對重大疑難信訪案件,積極建立縣、鄉、村三級聯動機制,依法按政策在規定時限內辦理,所有信訪案件均按照信訪事項辦理、復查、復核三級終結程序,嚴格落實,依法終結。對涉法涉訴信訪案件,堅持依法受理,強化工作程序,確保案件辦理規范化。認真做好終結案件當事人思想工作,做到案結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