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張家川人馬生龍在京26年創業史
馬生龍在北京開的牛肉拉面館生意很好。
編者按:離鄉別母遠離妻女只為闖開一片新天地,繁華都市有他們忙碌的身影,京城發展灑下他們辛勤的汗水,隴原大地有他們割舍不下的牽掛。他們有辛酸的回憶,更有成功的喜悅。他們就是從甘肅各地走出去的新一代創業者。
近日,本報在集中報道全國“兩會”的同時,從今日起推出“甘肅人在北京”系列報道,讓我們把筆墨聚焦在這些走出去的家鄉人身上……
張家川縣木河鄉坪王村的馬生龍13歲小學畢業后就離家出外闖天下了,17歲就去北京發展,如今他已在北京著名的飲食一條街——牛街,擁有了一個規模不算小的“天天拉面館”。今年43歲的他有一個夢想,那就是把自己的蘭州牛肉拉面館開到全球穆斯林國家去。
17歲赴京馬生龍創下了一片自己的天地
在北京牛街的天天拉面館,記者見到了馬生龍,一口京腔普通話說得非常地道,如果不說家鄉話,你可能認為他就是北京人。據他講,13歲小學剛畢業,他就帶著簡單的鋪蓋來到蘭州,然后又輾轉西安、鄭州、邢臺等地,1988年,17歲的他只身來到北京發展。由于舉目無親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他曾經在公園里的椅子上睡過,在五毛錢一晚的錄像廳里過過夜,吃了不少苦頭。后來到了牛街,在飯館里當洗碗工,雖然剛開始老板不發工資,但管吃住還能學技術,又能告別風餐露宿的日子,他就已經十分高興了。慢慢的,他學會了拉面技術。1998年,他打工的店老板由于家中有事店面要轉讓承包,老板見馬生龍為人忠厚老實,拉面技術精湛,就把店面承包給了他,由于馬生龍精心經營,再加之他做的牛肉面味道好,很快風靡牛街。
采訪的過程中,他的店里顧客絡繹不絕,生意非常好。他告訴記者,生意最好時一個月能賺十萬元,正常時一個月能賺五六萬,一年下來最保守能賺五六十萬元。
兩千多張家川人北京開餐館
有馬生龍這個領頭人,和他同一個村的馬文華、馬自錄等人也于2000年先后來北京開牛肉面館,如今每個人都有兩三個店面,不僅解決了家鄉30余人的就業問題,也使自己在北京牢牢地扎下了根。
甘肅省政府勞務辦駐京辦周主任告訴記者,張家川清真餐飲產業大軍在京城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有兩千多人,僅著名的北京飲食一條街——牛街,就有近百家張家川人開的清真餐館。
在馬生龍看來,張家川農民開餐館之所以發展迅速,主要的一點是鄉情意識濃,一般都會返回家鄉招工,“鄉情意識”比較好管理;另一個特點是抱團發展,近幾年政府部門大力引導扶持,創建“伊香拉面師”培訓機制,輸送了很多擁有拉面技術和相關證件的拉面人才,使他們無論走到哪兒都吃香,不愁找不到工作。
今年要把蘭州拉面館開到迪拜去
令馬生龍自豪的是,他的天天拉面館已培養出了一百多名張家川籍的拉面老板,他們如今在全國各地開飯館,來自定西的徒弟張樹平還在英國開了家牛肉面館,把家人也移民過去了。“只要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專注堅持做一件事,你一定能成功。”馬生龍對自己的事業充滿信心。
談起自己的夢想,創業有成的馬生龍說,北京牛街有近百家張家川人開的清真餐館,大都經營蘭州拉面。所以他的創業夢就是想把他的“天天拉面”進一步做大做強,開到國外去。
“快餐業應該是一個朝陽產業,而蘭州拉面實際上是中國式的快餐。我已經去馬來西亞、新加坡、沙特等地考察過,目前確定去迪拜發展,當地人認可蘭州拉面,認為牛肉湯是中藥合成品,再加上大牛棒骨,都是含營養作用的健身品,我們已計劃今年七八月份就過去開店,當然我還要對牛肉面進行適當的改良。”馬生龍對自己下一步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