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看病難 保障少得病 緩解看病貴
——張家川縣2013年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綜述
“救護車一響,一頭牛白養。”“小病拖,大病扛,重病染身著了慌。”這些順口溜曾是張家川群眾昔日看病難的真實寫照。如今,隨著新農合制度的日臻完善和醫療衛生事業三年大提升計劃的有序實施,張家川群眾“看病貴、看病難”的難題得到較大緩解。新醫改這項惠及人民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讓人人享有“病有所醫”的成果。
完善醫療服務體系,破解群眾“看病難”
“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門可羅雀”。 2013年,針對城鄉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農村和基層醫療資源嚴重不足的實際問題,張家川縣加快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步伐,醫療服務能力全面提升。
組織實施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信息系統建設項目,為15個鄉鎮衛生院和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備電腦47臺、打印機80臺,相繼完成了服務器安裝、聯網、系統調試等工作;為張川鎮中心衛生院等7個醫療機構配備120急救車7輛,120急救車覆蓋率達到100%。共爭取醫衛項目資金2059萬元。縣醫院住院樓、馬鹿中心衛生院業務樓以及大陽、木河、閆家、川王4個衛生院業務用房改造項目主體工程已竣工;15所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項目建設全面完成;基層衛生監督所業務樓和職工周轉宿舍建設項目正在建設中。
張家川縣通過培養培訓、對口支援、執業醫師招聘等多種手段,有效改善基層服務條件,提升基層服務能力。先后培訓業務人員539人次,積極開展“服務百姓健康行動”義診活動,組織縣內二級醫院內、外、婦、兒專家,深入12個鄉鎮衛生院開展了義診和健康知識講座。邀請市第一人民醫院專家組來張家川開展了腦卒中篩查項目及義診活動,累計接診患者2965人次,發放健康教育宣傳資料1萬余份。完成無償獻血471人次。實施了第九期“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5個受援單位的14名支農醫師積極配合“雙聯”行動,開展義診和幫扶工作。2013年,全縣新增衛生專業技術正高級職稱1人,副高級職稱4人,醫技隊伍不斷壯大,為全縣醫療衛生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增添了后勁。
構筑公共衛生防線,保障群眾“少得病”
公共衛生是全民健康的重要防線。張家川縣加強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落實力度,有力地促進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使廣大居民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
對11名艾滋病病人免費提供藥品治療,并定期隨訪,全年共接診肺結核可疑癥狀患者或疑似肺結核病人1339例,隨訪查痰1704例,登記管理156例,管理率達100%。實施了農村婦女“兩癌”篩查工作,截至目前,已檢查1665人。完成婚前醫學檢查916對,婚檢率為52.52%,累計開展新生兒疾病篩查5262人次,篩查率為93.15%,聽力篩查率為92.72%,婚檢率、新生兒疾病篩查率和聽篩率明顯提高。完成貧困白內障患者免費復明手術167例。
在“雙聯”行動中,開展了以“聯村聯戶連健康,一包一冊促健康,一戶一卡保健康”為主題的健康促進與教育活動,定購4000套健康保健工具包,免費發放給全縣15個鄉鎮的17個重點村。大力實施城鄉衛生清潔工程,加強健康宣教,認真開展了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建設美麗張家川活動。組織開展了第26個世界無煙日宣傳活動,進一步鞏固衛生系統和公共場所禁煙成果。
加大醫療保障力度,緩解群眾“看病貴”
“看病有補助,醫療有保障”,對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帶來的新變化,普通群眾總是能首先敏銳地覺察到。“上次我患了肺病,住院前前后后花了2700多元,新農合報銷了1890元,看病的壓力減輕了很多。”家住馬鹿鄉草川村的農民王勝奎說,“醫生和護士都很照顧我,時不時地過來查看病情,噓寒問暖,我心里很感激。”
馬鹿鄉衛生院負責人告訴記者,“如今參加了新農合,群眾只要拿著新農合證件就可以在鄉鎮衛生院就醫,新農合的建立,有效解決了農民看病難和因病返貧的現象。”
新農合制度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在廣大農民群眾的熱情擁護下,以蓬勃生機扎根在張家川大地上。據統計,目前,全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面覆蓋農村地區,全縣參合農民301608人,參合率為97.14%,報銷最高限額達到當地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的6倍。合作醫療人均籌資標準為330元 ,補償參合農民572790人次,補償7882.6萬元。
在新農合給廣大群眾帶來實惠的同時,張家川縣不斷鞏固和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實行全部藥物零差率銷售,為患者讓利300多萬元。截止2013年10月底,全縣基層醫療機構共采購配送藥品2100萬元,實行零差率銷售共為群眾讓利315萬元,藥品價格虛高的問題進一步得到緩解。
一組組數據顯示著張家川縣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變化,既是國家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優先發展的政策使然,更是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和制度落實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