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市長王均調研連五鄉中渠村互助協會運行情況)
整潔標準的牛舍里,主人正在精心照料著剛出生的牛犢;彎曲的水泥路上,行駛著村民載滿牛羊的農用車輛;夜幕下的農家小廣場上,村民們跳起了歡快的舞步,喜悅的笑聲打破了既往的清冷。
借力村互助協會的貸款,使昔日貧困落后的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連五鄉中渠村舊貌換新顏,村里的許多貧困農民躋身致富能人之列。
“以個人名義貸筆款,養牛賺錢,這是我先前沒有想過的事兒。”扶貧攻堅的項目建設,徹底改變了中渠村民王生忠的想法。
說起當初貸款養牛的事兒,這位年近五旬的憨厚農民顯得特別激動:“2011年春上,村書記給我說只靠種植,不搞養殖,增收就慢得很,搞養殖缺本錢不要緊,村上的貧困村互助資金可以幫你籌些錢。”
半個月后,王生忠從村互助協會借到了9千元,買回2頭母牛飼養。通過兩年的滾動養殖,王生忠還清了村上的借款,家里還存欄5頭牛,這還不算去年賣掉后還清借款的2頭牛。他說“政府幫咱咱幸運,打去年初起牛價一路看好,咱養的這5頭牛值5萬多元哩。”
和王生忠一樣,村民王滿九也靠村互助協會的貸款發展養殖業,過上了好日子。“要不是村上互助協會的貸款,我家不可能有今天的好日子。”
三年前,王滿九靠互助協會的借款,買了5頭牛,三年下來,他還清了村互助協會的借款,還買了一輛面包車跑運輸,買了一臺拖拉機一臺旋耕機種莊稼,一年下來少說也有5萬元的收入。
依靠村互助協會的貸款,中渠村的貧困農民趙國琪還搞起了建筑行業,現在是一個響當當的小包工頭。
“在外面打工的時候我就羨慕開挖掘機的人,掙錢多還不辛苦。”三年前的春節,趙國琪回家后發現和他同年的村民都有了自己的致富產業,他和家人商量后,決定報名學習開挖掘機。“我把想法和村支書說了后,大家都支持,在村互助小組的幫助下,我通過互助協會借款8000元,報名參加了挖掘機和裝載機駕駛技術培訓班。”
學會了開裝載機和挖掘機,在貴州的工程上干活,兩年下來,他不僅還清了村上的借款,而且在家里蓋起了新房,最近,他和其他幾個人組建了一個工程隊,在貴州包工程干。
趙國琪說:“今年年底盤完帳后,我想拿出2到3萬元,作為互助資金,放在村上,幫助更多的人致富奔小康。”
據了解,2007年,連五鄉中渠村利用整村推進滾動回收資金14萬元,成立了中渠村扶貧互助社,選出理事會、監事會,制定章程,采取“貧困戶贈股、一般戶配股、富裕戶入股”的方式,開展互助金試點工作。截止目前,中渠村互助協會入會農戶185戶,其中貧困戶130戶,組建互助小組19個、資金總量達56萬元。累計扶持286戶,貧困戶168戶,累計發放借款119.6萬元。
如今,村互助資金已真正成為貧困農民致富的助推器。中渠村互助協會理事長王榮喜說:“貧困山村農民在產業發展中最大的難題就是資金短缺,中渠村在貧困山村開展村級互助資金這一扶貧新模式,有效解決了農民在增收中無本、無助的難題。現在它已被當地農民形象地稱為‘不出村的小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