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39/BeyondPic/2013-11/7/2013110708531234561.jpg)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在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中,打破鄉鎮村組界限,著力優化基礎設施和公共資源配置,在縣道沿線、村產業園周邊、鄉鎮集鎮所在地,高起點、高標準建設新型農村,以新農村建設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今年全縣有逾千余戶群眾在新農村建設中受益。
新農村項目建設中,張家川緊緊圍繞節約集約用地原則,以改善人居環境、提高生活質量、促進增收致富為目標,把農村集中建房與城鎮發展、產業支撐、園區建設等有機結合起來,統籌集中建設,完善配套設施,培育后續產業,增強發展后勁。
在大陽鄉集中建房點,記者看到,廣場、村級活動室、遠教室、計生室、衛生室、圖書室等設施一應俱全。該鄉黨委書記洪三姓告訴記者,他們將進一步完善一套健身設備、發展一個主導產業、組建一支文藝隊伍、打造一個綠化長廊等,做到庭院美化、房屋亮化、整體綠化和生態優化。同時,按照建新拆舊、占補平衡原則,將搬遷入住集中建房點群眾的宅基地與集中建房土地進行置換,節約出來的土地納入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周轉指標,進入縣土地儲備中心統一管理。
馬鹿鄉寶坪村在專項資金很少的情況下,新農村建設的有模有樣。該鄉是怎樣打破集中建房資金上的瓶頸的呢?鄉黨委書記李翊軍解答了這個疑問,他告訴記者:“在項目配套上,我們按照‘集中管理、分類申報、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記其功’的原則,采取財政解決一點、項目整合一點、部門幫扶一點、鄉鎮擠出一點、村民自籌一點的辦法,統籌安排農村危房改造、生態移民搬遷、財政‘一事一議’、新農村建設等項目和資金,重點向農村集中建房試點傾斜。”
為了讓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張家川縣通過擴基地、壯規模,興企業、深加工,創品牌、建市場等措施,加快農業特色產業發展,促進群眾增收致富。
張家川鎮孟寺村新農村建設,將設施蔬菜種植和清真餐飲服務業作為主導產業,通過“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解決集中點群眾的脫貧致富問題;閆家鄉閆家村則形成了種養一體的300畝產業園和肉羊養殖主導產業帶;劉堡鄉高山村依托莊天二級公路,發展蔬菜基地和甜玉米加工。如今,張家川已建成支撐新農村的特色產業基地5萬畝,發展特色優勢產業3項,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5個,建成農產品專業市場2個,有效促進了新農村健康、持續、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