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榮創作《張家川賦》謳歌家鄉
(圖為張志榮(中)評《吐哈石油報》)
(張志榮采訪一線鉆井工人)
在張家川回族自治縣60華誕之際,在新疆工作的張家川人張志榮創作了《張家川賦》,衷心祝愿家鄉節日快樂。
據介紹,張志榮是張家川縣龍山鎮南街人,現任吐哈油田新聞黨委書記、主任、吐哈石油報社社長、紀委書記、工會主席。出版有《悲傷關山》《火焰山下》《行吟火洲》《政苑論語》《為吐哈石油鼓與呼》等著作。中國石油黨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研究會特約研究員,新疆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石油作家協會理事、會員。新疆新聞工作者協會理事。
張志榮熱愛家鄉,酷愛讀書,愛好收藏。近年來,悉心收集了大量有關張家川的歷史文化、改革開放以來的建設成就等資料。他創作《張家川賦》,重點反映張家川歷史文化底蘊,同時謳歌當前張家川縣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讓遠離家鄉的人更多了解家鄉、熱愛家鄉,積極投身到家鄉的建設。
《張家川賦》氣勢恢弘,激情洋溢,清新典雅,次第井然,頓挫抑揚,一氣呵成。
在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之際,全文祝愿和禮贊張家川必將以科學的發展去踐行新的使命,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把握新的機遇、作出新的貢獻、迎接新的輝煌。
現將張志榮所撰《張家川賦》全文刊載,以饗讀者。
張家川賦
關山橫亙東北,絲路貫通東西。東控關中,北拱蕭關,南望巴蜀,西連金城。隴右門戶,關西要隘;地處阿水,謂之阿陽⑴,張家川歷史悠久。回漢民族聚落,自治政策耀采,乃有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六山七水半分田,回漢人民大團結。
遙想當年,非子牧馬⑵,名揚天下,周封附庸,邑之于秦。秦霸西戎,奠定大秦一統六合;初設邽縣⑶,開創中國郡縣先河。昭襄設郡拓土,始皇巡游故地,漢武置縣封疆,太宗賦詩歌詠。秦漢隋唐,煌煌牧苑;萬馬奔騰,九州幸福。白起筑寨抗羌,立馬稱雄關山⑷;馬援平定隴西,演繹沙盤地形。霍去病揮師,凱歌連連;司馬遷考據,史典鑿鑿。隗囂割據⑸,來歙開道;竇融馳援,劉秀親征。街亭先鋒馬謖⑹,釀成千古悲劇;隴上健兒陳安⑺,譜寫壯士之歌。魏晉北朝,匈奴氐羌,群雄并起,生靈涂炭。李氏成都稱帝,史稱成漢;苻健入據關中,建立前秦。呂光經略西域,后涼稱帝;氐族首領楊騰,遷徙仇池。隋唐而后,唐蕃分立,宋夏對峙,設關筑寨,烽煙百年。吳氏屯兵,金人絕望;一代天驕,遺恨涅槃。明清以降,胡商販客,茶馬互市,商貿繁榮。民眾反清,氣壯山河;髯翁揮毫,遺墨啟疆。遐熙火種⑻,照亮隴原;彭帥西征,蒼龍在手。
秀哉美哉,綠色關山,中華名山,天下勝景。其勢巍巍,蓋過五岳,赫赫千仞,峻極于天。其古兮,華夏民族發祥地;其盛兮,炎帝黃帝發源地。帝師云游,壺天仙境;廣成采芝,隴坂仙風。山花爛漫,碧水淙淙;涇渭分水,澤育萬靈。張棉驛、長寧驛、老爺嶺,關隘屹立;隴關道、番須道、咸宜道,古道滄桑。老龍潭、斬蛇崖、五指山,堪稱人間仙境;情侶峰、佛爺崖、仙人湖,匯成氣象萬千。懷抱青山綠水,天然氧吧護健康;坐看藍天白云,森林濤聲送清涼。更有春來迷人千峰翠,夏時風爽水澹澹,秋色綺麗林盡染,冬天雪揚白銀妝,一年四季好風光。
憶昔當年,驛站連綿,驛馬倥傯,商旅使節,熙攘往返。麻山烽燧,狼煙茫茫;斷山碉堡,鐵馬錚錚。兩山峰對,略陽川水復流;一水橫貫,牛頭之河清澈。皮毛集散地,西北旱碼頭;神州藥材庫,物種基因庫。車水馬龍,張龍二鎮興焉;摩肩接踵,行店貨棧生焉。皮日休好鸚鵡,體恤黎民艱辛;孫思邈采藥材,解除百姓疾苦。沙參、黨參、天麻,中藥奇材美名揚;油松、云杉、側柏,嘉木奇株數不盡;林麝、獐子、水獺,珍禽異獸棲息地;鹿茸、麝香、牛黃,名貴藥材博物館。
人文蔚起,流芳后世。《無衣》《蒹葭》,秦風嘹亮: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隴頭歌辭》,經典永傳:寒不能語,舌卷入喉。恭門摩崖⑼,漢隸精美絕妙;司徒墓志⑽,魏碑舒暢流麗。太白別隴首,身懷抱負多悲聲;子美過關山,心憂天下一浩嘆。清真寺、正覺寺、老庵寺,展多元之文化,弓門寨、雙廟梁、雙城門,知勝景之多少?馬家塬古墓⑾,濃墨重彩,見證戰國歷史;宣化岡拱北⑿,教眾敬仰,訴說崢嶸歲月。寺院郁起,北魏千佛安詳神秘;造像迭生,北周令猥豐滿端穆。秦腔和花兒并茂,民歌與民俗比翼。《關山月》“大漠樂”,蕩氣回腸;“村村通”“戶戶通”,歡天喜地。回鄉風情園,觀光文化;民族博物館,定格歷史。龍泉自樂班,承秦風之遺韻;互聯在線網,傳當世之訊息。《關山文藝》,郁郁文風;特色文化,泱泱大觀。剪紙刺繡精美別致,口弦小曲綻放奇葩。鍋盔蓋碗茶十三花沁人心脾,炒面出湯面漿水面隴上佳肴。
一九五三,自治區立,三載改縣。民族自治,譜寫華章,創業圖強。舉特色旗,打民族牌,走富民路,建和諧縣。依托天水,聯接平涼,融入關中,乘勢發展。退耕還林,綠染山野;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旅游產業,發展壯大;村容翻新,致富脫貧。醫保覆蓋,惠及萬民;教育優先,厚積人文。給力沖刺,建設園區;加速跨越,培育產業。今日之張家川,民族團結,宗教和睦,百業鼎盛,政通人和。舊貌新顏,今非昔比。
嗟乎!躬逢盛世,祝我家鄉,科學發展,家園和諧,永載史冊!
注 釋:
⑴阿陽:漢高帝二年(前205),“騎都尉靳歙從定三秦。別西擊章平軍於隴西,破之,定隴西六縣。”
⑵非子:西周孝王命秦人首領非子為周王室牧馬于汧渭之間,被封為附庸,“邑于秦”,即張家川縣城西南瓦泉村。
⑶邽縣:位于張家川縣恭門鎮城子村。秦武公十年(前688)伐邽戎獲勝,在其地置邽縣。因邽縣古城依鳳凰山而建,人們稱之為“凰翔府”。
⑷白起堡:秦昭王十四年(前293),秦昭王命大將白起在此筑堡,駐軍抵御西羌。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筑弓門寨。宋哲宗昭圣四年(1097),弓門寨兵馬都監魏誠在弓門北山重建白起祠。民國初年改“弓門”為恭門。
⑸隗囂:出身隴右大族,以知書通經而聞名隴右。來歙,東漢名將、戰略家。建武八年(32年)春,來歙率領二千余人,伐山開道,進襲隗囂,攻破城池,占據略陽(今張家川縣龍山鎮)。隗囂親率數萬主力,包圍略陽,劈山筑堤,激水灌城。光武帝劉秀調集關東兵馬,親自率領,大舉出征。竇融率五郡太守及羌、小月氏等步騎數萬,一同進軍。劉秀在略陽犒勞來歙,封竇融為安豐侯,其弟竇友為顯親侯,析置顯親縣為其封地。
⑹街亭: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任命馬謖為先鋒,曹魏派遣右將軍張郃及步騎五萬前往增援。馬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致使諸葛亮一出祁山失敗。街亭,今張家川縣龍山鎮。
⑺陳安:今張家川縣人。為反對前趙統治,組織武裝據守上邽,自稱秦州刺史,后又稱涼王。晉明帝太寧元年(323),劉曜親征陳安,圍陳安于隴城。隴城,隴縣故城,今張家川縣城。陳安對將士優厚,隴右民間流傳歌頌他的《壯士之歌》,稱其為“隴上壯士”。
⑻沈遐熙(1921—2003):上海市人。回族。在張家川地區任清真寺經堂教育掌學、二阿訇。1948年任張家川工委書記,發展黨員,建立黨的基層組織,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印發傳單,繪制地圖,為張家川解放做了大量革命工作。
⑼恭門摩崖:刻于東漢桓帝和平元年(150),位于張家川縣恭門鄉河峪馬家澗關驛站東,古絲綢之路由東向西沿峽谷穿過。
⑽司徒墓志:王司徒墓志碑,1972年出土于張家川縣木河鄉平王村,建于北魏孝莊永安元年(528),兩塊,志文相連,魏碑字體。墓志記述了秦州略陽人王真保之事。
⑾馬家塬古墓:位于張家川縣木河鄉桃園村。出土陪葬文物和豪華車乘、青銅繭形壺、鎏金銅壺、連珠紋釉陶杯、錯金銀鐵飾件、金箔質虎、銀箔質大角羊等。2006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⑿宣化岡拱北:又名北山拱北,座落在張家川縣張川鎮北山查灣村,是伊斯蘭教哲合忍耶門宦的主要活動場所之一。拱北,阿拉伯語,意譯教主陵墓上的圓頂建筑。“宣化”即“宣揚、教化”。“哲合忍耶”意為公開、高聲,可譯為高念派或高贊派,意為高聲贊真主、紀念圣人。宣化岡拱北為哲合忍耶門宦導師馬化龍、馬元章、馬進成、馬元超等人的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