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洗碗學徒到拉面師傅,再創業當老板,李九榮花十年時間,實現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普通青年的致富夢。如今的李九榮在北京有車、有房,在孟寺老家也蓋起了寬敞明亮的新房,一家人可算是過上了富裕的生活。從起初的家貧如洗,到如今的身家百萬,拉面技術鋪就了李九榮的拉面小康路…
高中畢業,第一份工作:洗碗、掃地、當學徒
李九榮,張家川縣張家川鎮孟寺村一組人。10年前,家里主要的經濟收入依靠幾畝薄田維持生計,生活過的很艱辛。眼看父母日漸蒼老,當時還是學生的李九榮暗下決心,“一定要讓父母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1997年高中畢業后,李九榮毅然選擇外出打工,第一份工作是在蘭州一家牛肉面館當學徒。他工作認真,為人老實,就是洗碗、掃地這樣的苦累活也認認真真干完,得到了老板的欣賞和同事的贊揚。在此期間,李九榮用一年時間從學徒干到拉面師傅,不僅學會了牛肉拉面的技術和調湯的手藝,工資收入也大幅提高,家里的生活條件有了好轉。
思想蛻變,第二份工作:創業當老板
通過一年的打工經歷,李九榮在感受現代城市快節奏的同時,開闊了眼界,重新定格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漸漸的他認識到“打工十年,不如創業一年”,不能像父輩那樣延續“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決定走創業的路子,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1999年李九榮獨身一人,帶上從親朋好友那里借來的2萬元,搭上去北京的火車,在北京宣武區開了一家牛肉拉面館。由于他堅守“把顧客當上帝,把員工當父母,把質量當生命,把衛生當招牌,把利潤當陽光”的經營理念,加之他的牛肉面味純湯正,生意越做越紅火。
雙聯借力,第三份工作:幫助老家青年致富
經過十多年的打拼,李九榮在北京站穩了腳跟,有房、有車,在孟寺老家也蓋起了寬敞明亮的新房,一家人過上了富裕的生活。“看到還有很多人生活不富裕時,我就想起了自己從前的艱苦生活,記起了創業之初得到父老鄉親幫助。我是農民的兒子,一個人富不叫富,大家富才是真正的富,我要幫助他們致富”,這是李九榮回老家時的感慨。隨后,在李九榮的帶領和幫助下,通過資金支持和傳授拉面手藝等方式,老家孟寺村先后有50多人學會了拉面手藝,在外月工資在4000元以上,有10多人在北京開起了拉面館,年收入20萬元以上。
李九榮雖然通過自己的艱辛努力,實現了拉面致富的夢想,但隨著眼界的開闊和經營理念的提升,他發現“馬蘭拉面”、“李師傅牛肉面”實現了全國連鎖,品牌增收效應明顯,而自己的鄉鄰雖在北京開拉面館的眾多,但大都處在低檔次、無序分散經營狀態。恰在此時,2012年甘肅省“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啟動。李九榮從老家人那里聽到,縣委、縣政府借助雙聯行動,正在全縣積極實施清真餐飲服務業“百千萬”工程,同時向國家商標局申請注冊了“張川伊香拉面師”勞務品牌,在全縣范圍內免費開展“伊香拉面師”培訓。經過再三考慮,李九榮對自己今后的事業重新做了規劃,決定下一步的發展思路是:“在家鄉政府的有力支持下,把在北京從事餐飲業的人員聯合起來,成立張家川縣餐飲協會北京分會,主要職責是為來京務工的農民工提供必要幫助,對在京餐飲飯館進行業務指導,按照‘統一內部裝修,統一門面設計’的思路,強化品牌形象塑造和宣傳推廣,以鮮明西北地域文化和穆斯林民族風情,結合市場需求,借助縣上相關產業扶持發展政策,以標準化、規范化、連鎖化方式,做大做強張家川清真餐服務飲業…”
李九榮是一個典型,但他更是張家川青年拉面致富的一個縮影。據統計,2012年在省委雙聯行動和縣上提出扶持發展三大富民產業優惠政策的帶動下,止目前張家川縣已在北京、上海、武漢等20多個省會和200多家大中城市累計發展各類餐館7513家、旅館372家,從業人員達4.1萬人,年收入均在10萬元以上。“伊香拉面師”不僅成為了張家川農家孩子勤勞致富的主門路,同時也為該縣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