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記:贠小平,世界知名機器人專家。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龍山鎮人,1977年畢業于張家川縣第二中學,1981年畢業東北工學院,1982年公派赴美國留學,在美國華盛頓大學,取得了碩士、博士和博士后學位,開始就職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現在美國海軍研究生院電機與計算機工程系任終身教授,國際機器人與自動化學會常務委員會的成員之一。2006年10月在北京舉行的知能機器人與系統大會,任財務總主席。在很多國際學術會議上擔任重要職務。已發表過100多篇學術文章。指導過十來個博士生和一百多個碩士生,有的學生現已經是大學里知名的教授。
世界知名機器人專家贠小平的故鄉情
在張家川回族自治縣60周年華誕快要到來之際,記者通過視頻聊天工具連線遠在美國大洋彼岸的贠小平先生,傾聽這位海外游子對故土的一片情誼和對家鄉的美好祝福。
5月1日,記者和贠小平相約在北京時間中午12時在網上進行視頻采訪,而美國時間就是晚上8時,這時,忙碌了一天的贠教授才有時間和遠在中國的家人及朋友們在網上進行交流溝通。
由于是第一次進行網上視頻采訪,記者有些緊張,但贠教授和藹可親兄長般的語言風格,使整個采訪過程顯得相當輕松。記者也把采訪過程同步錄制了下來。
視頻連線成功,還沒等記者開口,小平的一句張家川方言:“喂,你好著哩沒小竇兄弟?”一下子拉近了我們的談話距離,本來要準備用普通話采訪的記者也改用張家川方言和他進行交流。
我們的采訪直奔主題,今年是自治縣慶60周年華誕,您知道此事嗎?
他說我知道,我每天一有閑時間,就從互聯網上了解有關張家川的訊息,我了解到全縣33萬回漢兒女非常期待這次盛會,希望盛會取得圓滿成功。
談談您對家鄉的情感?
他說,自從1982年離開家鄉,整整有31個年頭了,像詩仙李白留下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中華第一思鄉詩,像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每逢佳節都會思念家鄉以及家鄉的親人。游子是天上放飛的一葉風箏,故鄉是那緊緊攥著繩頭的手,不管風箏飛得多高多遠,總有一根風吹不斷、千山萬水阻隔不斷的線牽掛著,把游子的心牽回到了故鄉母親的手里。
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時光荏苒,歲月滄桑,如今贠教授的父母都已相繼去世了,談起家鄉的小山村和那里的鄉親們,他說會時常想起故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和鄉親們的深情厚意。鄉情濃似酒,鄉情會溫暖游子孤獨的心房,鄉情會使人的情感變得澄澈而透明。
在美國,想家時,我會唱起《我的中國心》、《常回家看看》、《九月九的酒》等歌曲,我也會在網上搜索《秦腔》和《花兒》等音樂來聽聽,借以慰籍對家鄉的思念。沒有離開家鄉的人,很難體會那種“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的飄零之感。
您覺得家鄉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張家川的發展一日千里,每次回來都感覺到變化很大,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得很快。回到張家川,我最喜歡的就是到處走走看看,吃家鄉的東西,燒雞、鍋盔、清香牛肉、面皮等都是我喜愛的。張家川發展的速度讓人不敢相信,道路越來越暢通,城市綠化越來越美,城區的建筑越來越多。當年的小縣城已經變成了一個美麗的現代化小城市,身為張家川人感到很欣慰,有機會我會帶我國外的朋友來這里看看,讓更多的人知曉隴東南還有這樣一座美麗的小城。
我最關心家鄉的是家鄉的教育事業,因為教育是立國興邦之本,一個地方的經濟騰飛離不開教育水平的提高。前些年回家時參觀了母校二中后,看到張家川現在教育環境如此優越、配套這樣完善。我心里很高興,相信張家川一定能培養出很多優秀人才。
您對家鄉有什么建議呢?
他說,我的建議就是成立張家川政府顧問團,讓我們這些海外游子和所有在外工作的張家川人參與進來,為張家川的發展出謀劃策,為家鄉的建設盡自己的一份力量。每年咱們國內的學術團體到美國參觀考察時,我總是熱情接待,盡可能地提供方便,給予咨詢指導,當然歡迎家鄉有志青年到美國進修深造。
說說您對家鄉最美好的祝福吧?
我們國家正處于一個新的發展開始階段,在“十二五”規劃里,希望張家川能夠抓住新的歷史機遇,充分利用國家對民族地區的各項優惠政策,整合資源,挖掘潛力,爭取更大的發展。我見到很多張家川籍的成功人士,他們都在為家鄉盡力,希望我們可以加強團結,凝心聚力,為張家川發展多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