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成立于1953年的張家川回族自治縣,2013年7月6日將迎來60周年華誕。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全國回族比例最高的少數(shù)民族自治縣。建縣以來,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lǐng)導(dǎo)下,張家川縣歷屆縣委、縣政府帶領(lǐng)全縣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勵精圖治,奮發(fā)圖強,推動經(jīng)濟建設(shè)和社會各項事業(yè)不斷取得新的成績。
60年風(fēng)雨歷程,60年滄桑巨變。為了充分展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60年來的新發(fā)展、新變化,從即日起特推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系列報道,熱烈慶祝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系列報道之一百一十一
回族婚俗拾趣
回族群眾在風(fēng)俗民情、生活習(xí)慣及婚姻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伊斯蘭教的影響和約束。由于長期與漢族雜居,相互影響,在服飾、禮儀、婚禮等方面有所改變。回族婚嫁實行回族內(nèi)部通婚,若與非穆斯林通婚,對方必須信仰伊斯蘭教。婚嫁一般為:提親、送開口茶、定親、送禮、嫁娶,按伊斯蘭教教法規(guī)定,彩禮只能用于女方置辦嫁妝花費,不能挪作他用。
張家川回族結(jié)婚,必須先“提親”。當(dāng)男方相中女方,并從側(cè)面了解女方的品德、家庭情況后,由男方聘請媒人說合后,拿上“四色情”(即四樣禮品),去女方家提親,女方若留下“四色情” 則表示初步同意。
“送開口茶”。提親后,女方探聽男方為人、家庭基本情況等,如中意便給男方回話表示同意。此時,男方家則要通過媒人向女方家送去名茶,佐以三種上等禮品組成“四色情”,故名為“送開口茶”,表示初步定親。
“定親”。“送開口茶”后,按照議定日期舉行定親儀式,由男方備好“四色情”,衣料、鞋襪、首飾、化妝品等,由媒人、新女婿、家長及親友一行8人去女方家定親,女方家盛筵款待。同時,媒人與男女雙方家長商酌、言定彩禮數(shù)目、衣服件數(shù)、人情禮品份數(shù)和送禮日期。告別時,男女雙方互送禮物叫“接換手”,表示同意。
“送禮”。定親后,按預(yù)定日期,由媒人、新女婿、家長及親友一行8人帶上彩禮、衣料、首飾、化妝品及四色禮品數(shù)份,并提紅公雞、黃母雞一對(稱“提話雞”)前去女方家送禮。女方家以筵席招待,親房戶族以“出湯面”招待。三餐后,女方家擺出回送禮品,贈與男方,有衣料、鞋帽、蒸饃、油香等。
“嫁娶”。 嫁娶是男女雙方家中最大的喜事,結(jié)婚日期,除星期二(阿拉伯語“斜扇拜”)視為不吉祥外,其他日子都可舉行,一般以“主麻日”(星期五即聚禮日)嫁娶者居多。新婚之前,新郎、新娘要進(jìn)行一次“大凈”(盥洗沐浴)。結(jié)婚這天,男女雙方家宰牛、羊,搭棚結(jié)彩,到處張羅,請親朋好友,邀賓客盛筵款待客人。新娘迎娶進(jìn)門第一道儀式是首先要請阿訇念“尼卡哈兒”(結(jié)婚證詞),新郎、新娘嚴(yán)肅恭聽。在堂屋正中設(shè)一張方桌,上方坐阿訇,左右坐證婚人和父母親,地下鋪上毯子,新郎、新娘跪或站在上面,聆聽阿訇的教誨,阿訇宣讀《古蘭經(jīng)》有關(guān)片斷,再用漢語作一番解釋,其大意是:結(jié)婚是成人的標(biāo)志,是夫婦做人的開始,從此做人應(yīng)盡種種責(zé)任;要嚴(yán)守教律,孝敬父母,待人謙虛,主持家務(wù),奉公守法,上進(jìn)求學(xué)等。然后阿訇面對證婚人問新郎:“你愿娶她為妻嗎?”新郎如愿意則應(yīng)馬上表態(tài)。再問新娘:“你愿意嫁給他嗎?”新娘如表示愿意,阿訇就宣布,從今天起,你們二位正式結(jié)為夫妻,并告新郎、新娘互敬互愛,白頭到老,使男女雙方在宗教意義上成為合法夫妻。證婚儀式結(jié)束后,新郎、新娘準(zhǔn)備入洞房時,由阿訇撒喜物——將早已準(zhǔn)備好的糖、棗子、核桃向新郎、新娘身上撒去,意為感謝真主賜給的良緣,祝新郎、新娘長生到老,早生貴子。有些地方新人入洞房時,將喜棗、喜糖等撒向圍觀的群眾,大人和小孩,人們爭相搶拿,以示喜慶。隨著法制觀念的增強,阿訇在念“尼卡哈兒” 前,先看結(jié)婚證,再念“尼卡哈兒”。儀式完畢,新娘入新房,盤起辮子,戴上回族婦女的白帽,表示由姑娘成為媳婦。接著男方家要盛筵款待女方家來送親的人,吃第一道菜,稱“下馬筵席”,然后到就近居住的親房請“喝湯”(吃出湯面),最后吃正筵“十三花”, 名曰打發(fā)娘家。最后,新娘還要拜送娘家人,即娘家人站一圈,新娘由堂客陪同轉(zhuǎn)一圈,娘家人給新娘賞錢,名曰“拜作錢”。同時娘家人送“回盤”(熟肉和蓮花饃饃),至此婚禮宣告結(jié)束。有些人在婚后女方要認(rèn)“尼卡”(證婚人),“尼卡”有的是親戚,有的則是女方的好友,“尼卡”在男女雙方發(fā)生重大爭執(zhí)時有調(diào)解和仲裁的義務(wù)。
“吃筵席”。張家川回族群眾的宴筵,有“九碗、十全、十三花”三種,當(dāng)然以十三花最為豐盛。但不論幾種菜都是一盤端,面食有油香,一般很小,每人夾一個,然后是花卷和米飯。因此,人們把赴婚事叫“吃筵席”。在“吃筵席” 前,一般先端上果碟,果碟則是由五種、七種或九種不同食品拼合而成的小果盤,有花花、葡萄干、花生米、糖果、瓜子、面果子、核桃仁、紅棗,有的還切有小塊梨、蘋果等水果。
“喝湯”。許多人在婚、嫁招待中,除了坐席之外,主人家的親房或近鄰要請客人和男方娶親的人、女方送親的人“喝湯”。每人一碗臊子湯,撒上各種調(diào)料和小菜,主要以紅、白蘿卜絲的涼拌菜為主,同桌擺上菜碟,既有“四碟”的,也有“八碟”的。用各色菜絲擺成菊花形、梅花形等各種花樣,并配以盛有醋、鹽、油潑辣子等調(diào)味品的碟子。中間放一小盆細(xì)長面,每人各自撈到碗里吃,在此過程中,還要換幾次湯,人們只吃面不喝湯,“喝湯”是“吃出湯面”的別名而已。
“吃瞇眼飯”和“吃睜眼飯”。在鬧新房人走后,新郎、新娘就寢之前,婆家包一頓餃子,端到新房,新郎、新娘對吃,以示婚后和睦相處,俗稱“吃瞇眼飯”。在新婚次日凌晨,天還沒亮之前,婆家人再給新郎、新娘做好餃子,端到新房里,新郎、新娘對吃,吃完后才梳妝打扮,俗稱為“吃睜眼飯”,以示白頭到老。
“看十天”。新婚后第十天,娘家母和親戚中的婦女們要去婆家看望新娘,去的人要給新娘帶一件衣服;婆家則以席招待。娘家人走時,婆家人還要以比較優(yōu)厚的禮物送給每一個來看十天的娘家人。
“謝媒人”。西北各回族地區(qū)謝媒人的禮物一般是茶葉、被面等日常生活用品,而張家川的回族則用鞋來答謝媒人,意在媒人在說親過程中跑了不少路,以鞋答謝最合適。
“試手面”。婚后4天,由新娘親自搟一頓長面,請家里人吃,意在看新娘烹飪手藝和勤儉持家的能力。
“經(jīng)名、小名、官名”。人生下來,首先,必須先請阿訇起個經(jīng)名,經(jīng)名都是《古蘭經(jīng)》里圣哲先賢的名字或知名學(xué)者的名字,故多重復(fù)。男的多為“爾薩”、“尤素夫”、“穆撒”、“伊斯哈兒”、“耶兒故班”等;女的多稱“阿依舍”、“密蘭”、“法圖賣”、“海金者”等,這是每個伊斯蘭教徒都有的。很多家長還要給孩子起個小名,有的是愛稱,如“靈娃”、“八斤兒”、“有利娃”等;有的則按其生日以伊斯蘭教吉祥的日子為名子:“主麻兒”、“度善兒”。在一些盼子心切的父母,生了孩子,愛稱“有娃子”。入學(xué)兒童到上學(xué)時或有些人到了成年,便起個“官名”,統(tǒng)一都冠以姓氏,有的按漢族習(xí)慣另起個名字,成為社會上公認(rèn)的名字。有的只冠以姓,名字則用小名,如“李狗娃、馬邁邁”;有的冠以姓,名字仍用經(jīng)名,如“馬主麻兒、李舍目、蘇哈兒三”等。這樣,張家川的回族群眾除姓氏之外,有的有三個名字,有的兩個,有的一個。
回族群眾有愛清潔講衛(wèi)生的良好習(xí)慣。平時必須洗“大凈”(盥洗沐浴),禮拜時必須洗“小凈”(洗手、臉、耳、口、鼻、腳等),湯瓶和吊罐是家家必備之物。一般家庭都在房門后的房粱上掛有吊罐,地下有一個地坑和通水道,這就是主人日常家庭淋浴的地方。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庭條件的改善,部分家庭已經(jīng)用淋浴器代替了吊罐,因此,許多人能健康長壽。
茶為回族群眾待客的佳品。飲茶則為日常生活中的三膳習(xí)俗,不論平時或節(jié)日、嫁娶,凡是登門來訪者,都要沏茶相待,回族人沏茶比較講究,一般用蓋碗,通常把這種飲茶方式叫“刮碗子”。待客以茶葉、桂圓、冰糖、枸杞、杏干、紅棗、核桃仁、葡萄干、菊花等“五香茶”或“八寶茶”,沏在碗子內(nèi)相敬,俗稱“三泡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