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綻放文明花
---記張家川拾金不昧活雷鋒王建忠
積小善為大善,積小德為大德。在一個社會里,當文明成為絕大多數人的生活理念和行為方式,當凡人善舉成為尋常之事,真善美和社會的公平正義才會深深扎根在土壤,才會有不斷開花結果的生命力。而在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張川鎮南川村有一位弘揚凡人善舉的小伙子,他就是80后回族青年王建忠。
遵小節樹大念
王建忠是一名平凡而又普通的農民,家中6口人,自小家境貧寒,初中畢業后開始為家庭生計謀生,種過地,開過拖拉機,學過阿拉伯語,也經營過餐廳,現在主要從事規模養雞、租賃建筑器材及物流運輸,他始終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在致富路上拼搏著。雖然家里的房子還是九十年代修建的,但一家為人處世在當地有口皆碑。說其平凡,是因為他只是張家川回族自治縣33萬人口當中的普通一員。但他從小接受父親遵從伊斯蘭文化的耳濡目染,把幫助別人作為一種快樂。他數十幾年如一日堅持做好事,學雷鋒、做好人、做好事的生活點滴被鄰居街坊嘖嘖夸談。
一提起王建忠,鄰居馬虎娃就贊不絕口,“建忠的父親只讀過一年書,但是老人對品質看的很重,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禁止的,他父親分的很清楚,孩子從小在家人的教育下已經養成了一種不貪小利的好習慣。”王建忠的妹妹王小鳳15年前在張川鎮西街趕集時就撿到過一枚價值600元的金戒指,在街坊鄰居的四處打聽下找到了失主。“建忠能有今天的境界,與父母的教育是分不開的。”面對鄰居的夸獎,這位皮膚幽黑、帥氣健康的小伙子謙虛地說:我做的這點事兒很平常,能為他人做一點事,我們80后中比我“遵行”(意為遵行伊斯蘭教義)好的人還很多。
舉小手成大愛
2月10日,蛇年正月初一,一年之中最令人歡欣雀躍的日子,然而從浙江金華千里迢迢趕回湖南益陽過年的劉躍輝卻異常抑郁,因為就在十天前,他回家途中丟失了裝有大量存款和身份證件的夾包。令他意外的是幾天后他的東西一件不少的全部收到,他說甘肅人傳遞出人性的質樸無疑是這幾十年來他收到的最好的新年禮物。
事情要從2013年2月1日說起,王建忠開著自己的貨車沿京珠高速返回甘肅,在駛離湖南良田服務區大約1公里后,在路邊意外發現了一個裝有大量現金的男士夾包,憑借多年的出車經驗,他本能的意識到這可能是別人設下的訛錢圈套,本打算丟棄夾包不予理睬時,他又發現了夾包中存放的身份證、駕駛證、獻血證、銀行卡等重要證件全部是同一個人,這讓他心里一驚,“這應該不是騙局!”在求助當地高速路政管理沒有得到答復之后,王建忠隨后撥通了父親的電話,該丟棄夾包還是等候失主,他想讓父親幫自己拿一拿主意。“如果你覺得在那邊處理不穩妥,就把東西帶回來我們再按身份證的地址郵寄還給人家,但是里面的錢一分不能少,東西一樣不能缺。”得到父親指點后,王建忠又在停車區等候失主近大約一個小時,不見有人過來認領,便開車繼續返回甘肅。“不知道夾包的失主急成什么樣了,要是我丟了這么多重要證件,一定會連飯都吃不下。”開車回家的路上,王建忠對妻子說的最多的就是這句話。2月5日,王建忠回到了家中,這回父親一反常態的沒有過問他生意方面的情況,而是特別關注如何才能把夾包盡快歸還失主。2月6日,王建忠按照夾包中身份證上面的地址,給湖南益陽發去了一份EMS快遞,快遞中只放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如果您在京珠高速上丟失了一個夾包,請按紙條上的電話聯系我。”2月10日,號碼歸屬地顯示為浙江金華的一個電話,讓王建忠意識到可能是夾包失主有音訊了。電話中一位男子用焦急的聲音,準確的描述了夾包里面的內容,身份證號碼以及銀行卡的大概情況也完全相符。許多因素表明,這個心急如焚的男子就是夾包的主人。該男子名叫劉躍輝,湖南益陽籍商人,在浙江金華做生意,因為粗心大意,2月1日那天他把裝有9000多元現金和許多重要證件的夾包丟失在了京珠高速公路湖南良田服務區附近。在聯系到失主劉躍輝之后,王建忠馬上將全部證件按照劉躍輝提供的地址用EMS快遞的方式郵寄了過去,并將現金達到劉躍輝提供的賬戶上。事情到此本就應該畫上一個完美句號,但是失主劉躍輝被王建忠拾金不昧的精神深深感動,執意要送4000元錢以表心意,盡管王建忠百般拒絕,但還是拗不過劉躍輝,于是他把4000元的感謝金捐給了南川村清真寺、張家川敬老院等地。南川村清真寺教長王忠元說:王建忠自己并不寬裕,能夠把感謝金捐給其他人,使善舉不斷傳遞,愛心接力棒凝聚了人間正能量。
集小善成大德
“學習雷鋒好榜樣”——伴著這耳熟能詳的歌曲,一代又一代人在茁壯成長,成千上萬的好人好事也隨之涌現。然而在這個好人難當、誠信下滑的年代里,還會有雷鋒嗎?還需要雷鋒精神嗎?答案是肯定的, 這個時代需要雷鋒,更需要雷鋒精神。我們在深深呼喚它的同時、也在孜孜不倦地尋找、挖掘它的蹤跡。
南川村書記王安福介紹,王建忠這次拾金不昧不是偶然,而是一種必然,因為拾金不昧對王建忠一家人來說已經是一種習慣。五年前王建忠和妻子在新疆打工時,曾撿到過當年十分流行的一款諾基亞手機,時價1900多元,而且手機卡里有近2000元的話費,當時從新疆往張家川打一個長途電話一分鐘需要近五毛錢的話費,對于剛去新疆打工,還沒站穩腳跟的年輕人來說,2000元話費是一個不小的數目,但是撿到手機后,王建忠第一時間按照手機里面留存的電話查詢到了手機主人的信息,最終物歸原主。筆者向王建忠求證此事時,他也只是靦腆一笑,“不是自己的東西,就不該拿。”隨著在新疆打工情況的好轉,王建忠和妻子開始有了一些積蓄,而后在當地經營起了一家飯店,“粗心大意的人太多了,隔一段時間就會撿到食客落在飯館里的手機、錢包等東西,當時聯系失主是讓人既高興又頭疼的事情,主要是因為有些東西的失主不懂漢語,交流起來比較費神。”在談起新疆那段經歷時,王建忠顯得十分開心。
王建忠說:“撿到財物后歸還失主,有許多人是發自內心的感謝,因為他們覺得現在拾金不昧的人太少了,太讓他們感動了,如果不用財物答謝,總覺得心里過意不去。但是我一直都分文不取,因為在生活最困難、最困頓的時候,我都沒有動過占別人財物為己有的念頭,現在生活越來越好,更就不應該拿別人的東西了。”
能在張家川縣涌現出這樣一些好人好事,與近年來大力推行“三三五五”群眾工作法、大興“倡文明、樹新風”的活動密不可分。而當這些愛的力量匯聚到一起,便形成強大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滋潤阿陽文明之花常開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