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為了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把全縣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的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八大精神上來,把力量凝聚到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各項任務上來,迅速在全縣興起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熱潮,縣新聞中心開設“學習十八大、開創新業績”局長訪談欄目,進一步領會精神實質,尋找工作差距,理清發展思路,促進全縣各項工作又好又快發展。
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 開創農業工作新局面
——訪張家川縣農業局局長張樹增
記 者:張局長您好,十八大報告對今后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出了許多重要論述,請您談談十八大將為我縣農業工作帶來了哪些新機遇?
張樹增:黨的十八大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并專題部署了“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提出了關于“三農”工作的總體要求和重點任務,這些新論斷、新要求發展了黨關于“三農”工作的指導思想與政策理念,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做好農業工作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必將引領農業農村發展開創嶄新局面。
我認為,要全面理解十八大對農業工作帶來的新機遇,必須做到以下五個準確把握:一要準確把握“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著力深化對農業基礎地位的認識;二要準確把握“四化同步”、城鄉發展一體化的目標途徑,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三要準確把握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任務要求,準確把握農業發展的主攻方向;四要準確把握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的迫切要求,著力探索農業經營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有效途徑;五要準確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樹立農業可持續發展理念。
記 者:結合我縣農業生產實際,請您談談,當前制約我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張樹增:在歷屆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農業生產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糧食連年增產,收入連年加快,為全縣農業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是也存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發展潛力相對不足。受自然、區位、歷史等因素的制約,農業生產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弱,未從根本上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二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產出效益相對低下。還沒有真正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涉農加工企業少,建設起點低,發展規模小,帶動能力弱,未從根本上轉變傳統農業的發展模式;三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種地的少了,靠種地致富的信心相對弱了。相當一部分農民群眾因受其他行業掙錢“來得快”的沖擊,急功近利,舍本求末,“農本位”思想逐年淡化,未從根本上解決今后誰來種地的問題。
記 者:在十八大農業政策的指引下,請您談談今后我縣在農業生產方面的總體思路和措施?
張樹增:今后全縣農業工作發展思路是: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針,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搶抓新機遇,用足用活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按照“三區三園五帶”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以建設現代農業為出發點,以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和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突破口,以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科技農業為目標,不斷探索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改革的有效途徑,努力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動農業工作邁上新臺階。為此,今后乃至更長一個時期,我們將著力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專業合作社,解決今后誰來種地的問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今后種地主要靠種植能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而大量的精壯勞動力外出務工,跳出“農門”,種地僅靠婦女老人來維持,既沒有規模,又組織化程度不高,這種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很難適應發展現代農業的迫切需要。因此,我們將依托陽光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等項目,全方位、廣角度、多形式地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同時,加大力度,扶持規范全縣已建成的42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指導組建一批新經濟組織,使其真正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切實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
二是引導土地流轉,扶持種植大戶,探索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有效途徑。千家萬戶的土地分散經營,限制了規模化、機械化生產,限制了新型高效農業的發展,限制了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為此,我們將用足用活國家、省、市有關優惠政策,尤其是縣政府《關于進一步扶持土地流轉的意見》,鼓勵引導土地合理、有序流轉到種植能手、種植大戶,使種地有面積,產業有規模,耕作機械化,農業有效益,著力探索適合我縣農業經營新途徑。
三是發揮區域優勢,謀劃特色產業,找準提高農業附加值的突破口。我縣雖然面積小,但是東中西三個區域影響作物生長的光、熱、水、土、氣五要素差異很大。針對不同區域,我們提出了“川區抓蔬菜,山區抓洋芋,淺山抓玉米,高山抓藥材,東部抓大麻,西部抓果品”的產業布局,不同區域務必按照這一原則,謀劃各自特色優勢產業,必將成為有效提高土地產出和農業效益的重要突破口。
四是推廣農業科技,實施品牌帶動,走好發展現代農業新路子。發展現代農業要基地支撐,特色成塊,產業成帶,集群發展。這就必須要求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只有這樣才能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農產品品牌化。為此,明年我們計劃引進推廣以旱作農業、設施農業為主的農業新技術13項,充分發揮全縣已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6萬畝,已認證無公害農產品8個的獨特優勢,調動廣大農民群眾和縣鄉農技人員的積極性,實施科技助農增收和品牌帶動兩大戰略,有力推動全縣現代農業發展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