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為了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把全縣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的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八大精神上來,把力量凝聚到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各項任務上來,迅速在全縣興起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熱潮,縣新聞中心開設“學習十八大、開創新業績”局長訪談欄目,進一步領會精神實質,尋找工作差距,理清發展思路,促進全縣各項工作又好又快發展。
深入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 堅決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
——訪張家川縣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趙杰義
![](/Files236/BeyondPic/2012-12/18/2012121817502192683.jpg)
記 者:趙主任,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城鄉居民收入十年翻番,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縣作為少數民族貧困縣,您認為扶貧工作的重點在哪里以及面臨哪些新機遇?
趙杰義:十八大制定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這個目標體現了民生優先、惠民富民的政策取向,也順應了廣大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這也是扶貧開發的最終目標。對我縣來說,要建成小康社會,最繁重、最艱巨的任務在農村。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農村的小康,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縣的小康。因此,奔小康的路上,絕不丟下貧困人口。扶貧開發的根本任務就是要扶持引導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奔小康,為我縣與全國同步小康作出積極努力。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著力促進農民增收,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采取對口支援等多種形式,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扶持力度。”這些重要論述,充分說明黨中央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為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我們要在全面領會和深刻理解的基礎上,準確把握十八大對扶貧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從而自覺地以十八大精神為指導,不斷創新扶貧開發工作的思路和方式方法,努力提高扶貧開發水平,堅決打好我縣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
記 者:我縣近年來以整村推進、科技扶貧、勞務輸轉、技能培訓、社會幫扶等重點工作為核心,扶貧與開發并重,民生與發展兼,促進了全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快速發展。在您看來,當前我縣扶貧開發工作還存在哪些困難和問題?
趙杰義:我縣是全省、全市自然條件最差,經濟發展最慢,貧困程度最深的縣區之一,主要體現在:一是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按照國家新的扶貧標準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測算,我縣有貧困人口15.33萬人,占農村人口的49.4%,全縣還有220個貧困村,占全縣行政村的86.3%;二是自然條件差。全縣255個行政村中,30%的村地處林區、林緣區和深山區,50%的村地處干旱山區,僅有20%的村地處川區或半川半山區。我縣還是自然災害高發區,這也是造成我縣貧困或返貧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是基礎設施薄弱。全縣還有175個村無通暢公路。有79個行政村,近5.7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沒有解決。有240個村無村標準化衛生所,缺醫少藥,群眾看病難。同時,抗災設施不健全,農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靠天吃飯的局面沒有徹底改變。四是經濟發展緩慢。全縣各項經濟指標位居全省、全市后面。2011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853元,小康的實現程度看僅為53.2%。預計到2020年要實現全面小康目標年均增速必須達到7.2%,年均GDP增速必須達到17.8%。五年是農民素質較低。主要表現在農民受教育的程度整體偏低,文盲、半文盲人數較多、思想觀念落后、技術型農民少創業能力差等方面。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我縣扶貧開發工作面臨的形勢仍然很嚴竣,扶貧開發難度非常大,任務非常艱巨。
記 者:結合十八大精神的深入學習和貫徹,請您談一下我縣深入推進扶貧開發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趙杰義: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在黨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實施好《六盤山區特困片區扶貧開發規劃》、《“十二五”扶貧開發規劃》和《五年基本消除貧困計劃》,進一步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加快脫貧致富步伐,力爭到2017年基本消除貧困,到2020年實現扶貧對象“兩不愁、三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將抓好以下五點:
一是以項目為支撐,不斷加大扶貧資金爭取力度。緊緊抓住有利機遇,多渠道、多途徑爭取財政扶貧資金、以工代賑資金、民族發展資金和各類強農惠農政策資金,使爭取資金逐年有較大的增長。
二是以發展特色產業為重點,努力增加貧困群眾收入。按照全縣資源稟賦及特色優勢,著力做大做強清真餐飲服務業、牛羊規模養殖業、皮毛販運加工業三大富民產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三是以連片開發為載體,進一步改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條件。按照統一規劃、集中投入、整合力量、綜合治理、板塊推進的要求,加快貧困片區農田道路、飲水安全和生態建設,為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是以技能培訓為抓手,努力提高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要整合各類培訓資源,發揮民族優勢和特色,創新方式,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民技能培訓,努力實現培訓農民、轉移農民、富裕農民的目標。
五是以“雙聯”行動為契機,努力構建大扶貧格局。把“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作為社會扶貧的有力抓手,繼續實行領導包鄉聯點、部門結對包村、干部結對包戶的幫扶工作責任制,力求做到扶持到人、項目入戶、政策進村。要進一步落實“東西對口幫扶”和定點幫扶制度,加強與國家、省級幫扶單位和天津市的協調聯系,力求幫扶工作有重大進展。要多層次、全方位挖掘社會資源,多方面、多形式搭建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工作的平臺,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鼓勵和支持國內外非政府組織、企業和個人參與我縣扶貧事業,努力構筑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