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幫實聯鼓干勁 為民富民解民憂
—省財政廳幫聯張家川縣川王村工作側記
張家川縣川王鄉川王村屬回族聚居村,全村共有232戶1120人,人均占有耕地2.1畝,貧困戶165戶795人,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400元,目前建成農民合作經濟組織1個。自今年3月份“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開展以來,川王村有幸成為省財政廳國庫處(支付中心)、會計處(會計考試中心)及外貸聯絡處的聯系村。半年多來,省財政廳工作人員省財政廳黨組成員、外貸辦主任石培文,省財政廳副廳級巡視員魏曉陽,國庫處處長孟育青,國庫支付中心主任張平平等人員的帶領下,先后10批100余人次深入川王村,通過走訪聯系、蹲點調查、分析問題、解決困難、扶持產業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辦法,以“付真心、獻真情、求真干”、“出實招、辦實事、見實效”的工作作風,不但使川王村的基礎設施和村容村貌發生了根本變化,更重要的是增強了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決心。
修堤筑路強基礎 山村面貌換新顏
川王村地處縣城西部,沿河有著300多畝川地,是全縣農業綜合開發蔬菜示范園區。由于夏秋季雨水量較為豐富,每年雨季期間,山洪等自然災害給當地農業及蔬菜種植造成了極大的損失,“雙聯”行動期間,省財政廳急群眾之所急,多方籌措資金40余萬元建成了400米長、2米寬的排洪渠,確保了川王村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解決了常年洪水淹沒農田的現狀,更為蔬菜園區建設除去了隱患。
“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正是原來川王村群眾出行的真實寫照,省財政廳從解決群眾生產生活入手,投資120余萬元,將全村5700米長的小巷道全部硬化,使村民徹底告別了雨天泥濘擋道,晴天塵土飛揚的歷史,村容村貌和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觀。
場院硬化便民眾 宗教和諧大發展
川王村綜合文化站建成后,由于資金緊張,部分設備及設施一直無法及時到位,文化大院更是無力硬化。為了使村文化站盡快投入使用,省財政廳立項投資48萬元硬化了2100平方米的村文化大院,建成了籃球場、老年人健身娛樂場所,使村級文化站成為名副其實的村民活動中心,村級活動場所的建設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川王村是純回族村,清真寺是信教群眾聚禮的主要活動場所,但是多年來清真寺院內場地泥濘不堪,為了充分體現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各少數民族互相離不開的民族政策,為了不加重信教群眾的負擔,由省財政廳全額投資30余萬元硬化了兩個清真寺大院共1560平方米。徹底解決了信教群眾開展宗教活動大院泥濘的問題,為宗教和順、民族團結起到積極作用。
尊師重教強根本 科技下鄉指富路
多年來,川王村小學生坐著搖晃不穩的課桌椅上課,為了徹底改變辦學條件,省財政廳為學校一次性捐贈嶄新課桌200套,使全校所有學生坐上了和城里學生一樣的課桌橙,大大激發了學生讀書的熱情。
在信息高速發展的今天,可能對城里孩子再熟悉不過的電腦和網絡,對鄉村孩子而言卻很遙遠。但是今天的川王村小學生,也有了自己真正意義上的信息課了。帶著孩子們對電腦的熱愛和期盼,省財政廳為他們捐贈了30臺電腦,學校從此有了信息室,學生也可以上到信息課,川王村的小學生通過網絡和電腦了解了外面的精彩世界,在激發讀書熱情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上級領導的關懷。
農村發展離不開信息和技術,為了豐富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進一步開闊青少年的視野,省財政廳贈送各類書籍480余套,組建了川王村青年之家活動室,使廣大村民和青少年在閑暇之余學知識擴視野,為勞務創業打下了堅實基礎。
為了讓廣大種植戶掌握蔬菜種植技術,做大做強蔬菜產業,省財政廳結合實際,聘請蘭州蔬菜研究所所長親臨現場為種植戶進行培訓指導,先后開展培訓三次活動達360人次。在村民搭起的蔬菜大棚里,專業技術人員為群眾現場示范,講解蔬菜種植應注意的問題、方法,解答群眾提出的各種問題。同時,財政廳幫扶組為群眾發放了蔬菜種植、疾病防治、婦女維權、進城務工維權等信息資料書籍,并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正如川王村支部書記所說的一樣:“有了省財政廳的幫扶,我們村不但要致富,更要帶動鄰村鄰鄉,力爭把川王村建成全鄉乃至全縣的示范村、樣板村”。如今,川王村在省財政廳的大力扶持下,村兩委班子帶領群眾以前所未有的信心奮力趕赴在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