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近年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先后實施了影視中心、回鄉風情園、鄉鎮文化站等一批文化項目和農家書屋、村村通、戶戶通、博物館免費開放等文化惠民工程,構筑了城鄉一體、運轉正常、服務良好的公共文化體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城鄉人民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為推動全縣經濟社會跨越式科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和精神動力。本網站將陸續刊發《文化之花綻阿陽》系列報道,通過一組組鏡頭、一幅幅畫面和一段段文字,演繹文化生活,展示文化成果,彰顯文化魅力,引領新時期的群眾以更加昂揚向上的精神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
《文化之花綻阿陽》系列報道之六
政府搭臺 文化唱戲
——張家川縣文化發展紀實
![](/Files235/BeyondPic/2012-11/1/12110115226207cfa1e044a630.jpg)
十月的阿陽大地秋意正濃,廣場上歌聲激蕩、舞步飛揚,農家書屋里暖意融融,探求知識的身影絡繹不絕。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部署下,張家川縣以完善文化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為依托,以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為根本,大興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謀劃實施一批重大文化產業項目,積極開展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全縣呈現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良好局面。
![](/Files235/BeyondPic/2012-11/1/1211011522bb363f5a66be82bf.jpg)
政府投入 文化惠民工程潤澤千家萬戶
近年來,張家川始終堅持“二為”方向,貫徹“雙百”方針,本著弘揚先進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的宗旨,不斷繁榮群眾文化文藝事業,切實加強城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縣民族藝術團先后參加文化部、省、市、縣各類文藝調演多次獲得大獎,積極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受到社會各界一致好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張家川花兒已列為省級非保項目,目前正在申報國保項目,張家川回族口弦、付川小曲被列為市級非物質遺產保護項目。完成宣傳文化中心各項附屬工程,改善了辦公條件,文化基礎設施大為改觀;在全縣建成271個農家書屋,解決了基層群眾看書難的問題;在縣圖書館建成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項目,并于2011年8月1日免費對公眾開放,提高了城鄉群眾的現代化閱覽水平;修建了縣民族藝術小劇院;積極爭取啟動了全縣269個村文化室項目建設并配備了各類設施;13個鄉鎮文化站建設全面完成,并配套價值 260萬元的公共文化設備,鄉鎮文化廣場已成為群眾健身、休閑、娛樂的“聚散地”;投資700萬元修建了縣民族博物館,現已投入使用,并于2011年12月31日免費對公眾開放。
![](/Files235/BeyondPic/2012-11/1/121101152229ed614e16aec228.jpg)
(學生參觀沈遐熙革命遺物)
2012年10月12日沈遐熙革命紀念館隆重開館,紀念館總建筑面積600平方米,分序廳和展廳兩大部分六個單元,館內各類資料充實,全方位展示了以沈遐熙為代表的張家川地下黨人,領導回漢人民進行抗日救亡和爭取人民解放的英勇奮斗歷程和突出歷史貢獻,真實而全面地展示了張家川獨具特色的紅色革命歷史畫卷。沈遐熙紀念館的建成開放對于進一步提高張家川的對外影響力和美譽度,增強張家川的文化軟實力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Files235/BeyondPic/2012-11/1/121101152235375685d48037e6.jpg)
政府驅動 回漢群眾的精神生活日益豐富
張家川按照省、市安排,完成了全縣431個自然村“村村通”建設工作,涉及15個鄉鎮431個自然村、惠及全縣18651戶,目前設備已全部發放結束;全面完成2012年市上下達覆蓋全縣15鄉鎮255個行政村3.8萬戶的 “戶戶通”建設工作,目前全縣15鄉鎮共注冊、開通安裝廣播電視戶戶通總戶數36156戶;積極爭取建設資金,對張川至恭門、馬鹿,張川至龍山的有線電視網絡進行了升級改造,全縣有線電視用戶數由2006年的2000余戶增加到現在9800余戶;在園樹梁、新義梁及恭門鎮建成并開通廣播電視數字多路微波工程,已接入用戶600余戶,傳送節目48套,工程總投資80萬元,基本覆蓋了全縣50%以上的鄉鎮。通過這些文化惠民項目的實施,有效改善了全縣文化基礎實施面貌,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Files235/BeyondPic/2012-11/1/1211011522934d510f793a8a8b.jpg)
(關山農家樂)
政府主導 文化特色產業穩步推進
近年來,張家川縣堅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則,結合全縣各旅游景點實際情況,加大旅游設施建設力度,依托張家川文化的保護與開發,以打造地域特色為品牌, 先后圍繞馬家塬遺址建設及文物保護項目、回鄉風情園建設一期工程、文化廣電影視中心建設項目、標準化文化圖書館建設項目,發展各類文化產業經營單位300多家,初步形成了文藝演出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旅游業、藝術培訓業、網絡文化業、音像影視業、體育健身業、藝術品經營及古玩交易業等八大文化產業體系,文化發展呈現出多領域、多層次、多元化的發展特點。同時,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投資模式,全縣開發的旅游景區(點)明顯增多,游樂功能日趨多樣,餐飲住宿行業快速發展,旅游接待能力不斷增強。在此基礎上,縣政府還建立了100萬元旅游發展專項基金,先后對馬家塬、宣化岡、寺灣景區、萬樹谷、老龍潭等重要景區(點)進行了道路拓寬、硬化,搭建了蒙古包,修建了旅游廁所等旅游公共設施,在長寧村新建成13戶“農家樂”旅游項目。止2011年底,全縣直接和間接累計投入旅游發展資金1000多萬元,旅游發展基礎設施得到了極大改善。目前全縣共有2A級旅游景區2個,具有良好旅游接待能力的文化旅游景區(點)10多處,2A級農家樂2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投資模式,不僅激發了社會參與文化旅游開發的熱情,也形成了文化旅游產業多元投資、融合發展的新格局,有力推動了全縣文化產業的提速升級。
文化建設展新姿,阿陽遍地開紅花。相信在黨的“十八大”光輝照耀下,在省委“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指引下,勤勞樸實的張家川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必將乘著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航船,滿載33萬回漢人民的期望與寄托,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昂首闊步,駛向前進。
![](/Files235/BeyondPic/2012-11/1/12110115227c2ed679233fd787.jpg)
(正在建設中的回鄉風情園區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