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川縣是全市馬鈴薯種薯主要繁育基地之一,馬鈴薯作為全縣農業主導產業,全年種植面積10萬畝左右,占糧食作物面積的24%。今年,全縣馬鈴薯晚疫病發生8.96萬畝,占種植面積10萬畝的89.6%,屬大發生年,對產量和品質影響較大。對此,縣上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把馬鈴薯晚疫病監測防治工作作為農業工作中的一項重點來抓,做到了早監測、早預報、早宣傳、早組織、早防治,有效地控制了馬鈴薯晚疫病流行危害。
抓組織領導,靠實工作責任。為了確保馬鈴薯晚疫病監測防治工作落到實處,成立了由縣農業局局長任組長,分管副局長任副組長植保站技術人員為成員的馬鈴薯晚疫病防治領導小組,把任務層層分解,將各項工作任務分配到人,落實到田間地頭。
抓預案制定,落實技術措施。針對晚疫病的發生特點,7月3日縣植保站制定了《張家川縣馬鈴薯晚疫病防治預案及防治技術要領》,下發到各鄉鎮;各鄉鎮根據實際情況也制定了切實可行的防治方案,將技術要領印發各村及種植區農戶。
抓預警監測,掌握病害動態。充分利用馬鈴薯預警監測系統,根據全縣馬鈴薯種植、品種布局等情況,通過系統觀測和大田普查相結合,在平安、閆家、恭門、張川、胡川、大陽等鄉鎮建立了系統監測點,每個監測點除了做好定點、定期監測外,重點對低凹地塊、感病品種、歷年發病重的連作田進行監測,隨時掌握晚疫病發生流行動態,做到了三天一查,一周一報制,同時結合天氣預報,分析流行發生趨勢,全面掌握病害的發生發展動態,及時發布植保快訊5期、病害信息8期,有針對性的提出防治措施,指導群眾開展科學防治。
抓宣傳培訓,普及防治技術。針對馬鈴薯晚疫病近年在我縣發生較普遍、群眾對其危害性和防治方法都缺乏了解、防治意識淡薄的現狀,通過召開防治現場會、制作宣傳欄、黑板報、懸掛橫幅、發放明白紙等形式,大力宣講馬鈴薯晚疫病癥狀、危害特點和防治措施,使防治技術做到家喻戶曉。2012年共印發《張家川縣馬鈴薯晚疫病防治預案》、《馬鈴薯晚疫病防治技術要點》等資料10000余份,制作了《張家川縣馬鈴薯晚疫病防治技術》幻燈片,在各鄉鎮開展技術培訓30余場(次),培訓農民10000余人(次),培訓覆蓋面達到了80%以上,增強了農戶防治意識,提高了防治水平。
抓統防統治,阻截病害蔓延。縣植保站于7月14日開始,集中時間和人員,調動8個植保專業化機防隊,在馬鹿、閆家、恭門、胡川、大陽等鄉鎮馬鈴薯重點示范區和馬鈴薯主產區,充分發揮專業機防隊的職能,通過抓樣板示范,開展統一監測、統一培訓、統一時間、統一藥劑和統一防治,完成統防統治2.6萬畝(次),使馬鈴薯晚疫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抓物資投入,增強防控能力。截止目前,全縣共投放馬鈴薯晚疫病各類防治農藥12噸,由農業局發文分配下發到各鄉鎮,并督促落實到馬鈴薯種植農戶手中,為有效控制馬鈴薯晚疫病的危害和蔓延提供了強而有力的保障。
抓督促檢查,鞏固防治效果。今年,圍繞全縣“山區抓洋芋”的農業產業布局,建立健全了病蟲害防治屬地管理責任制,明確了職責,真正做到認識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農業局先后下派26人(次)督查組定期不定期深入各鄉(鎮)、村、組,田間地頭督促指導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工作,由于工作措施到位,防治技術到田、到戶,使全縣馬鈴薯晚疫病綜合防治面積達到13.2萬畝(次),有效地控制了病害的發生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