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成立于1953年的張家川回族自治縣,2013年7月6日將迎來60周年華誕。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全國回族比例最高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建縣以來,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張家川縣歷屆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勵精圖治,奮發圖強,推動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不斷取得新的成績。
60年風雨歷程,60年滄桑巨變。為了充分展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60年來的新發展、新變化,從即日起特推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系列報道,熱烈慶祝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系列報道之七十四
“南八營”大帥李得倉
在清穆宗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的回民反清斗爭中,張家川地區出現了一位卓越的回民軍首領,他就是著名的“南八營”大帥李得倉。
李得倉于1827年生于張家川縣劉堡李山村。他幼時家境貧寒,成年后在清水縣衙當衙役。清同治元年(1862年)十月,參加李朝棟、李生華領導的張家川回族農民反清斗爭。李朝棟遇難后,李得倉被推舉為大帥。
李得倉任大帥后,首先將回民軍整編為中、前、左、右、后五個營。同治三年(1864年)五月,清廷調集雷正綰、曹克忠率軍進攻張家川城。至八月初一,清軍猛攻不克,又調總兵譚玉龍、副將劉效忠等率軍進攻,雙方激戰死傷千余人。至次日晚,清軍架起云梯,火器競發,引爆城中火藥庫,燒死軍民無數。清軍乘機攻入城內,又沿途截殺夾攻,回民軍傷亡慘重,突圍出去的回民軍西奔龍山鎮,在清軍追擊下又于八月初四連夜奔往蓮花城。后與穆生華反清軍會合,繼續抗擊清軍。九月下旬,在清軍的追剿下,李得倉率領回民軍向甘肅禮縣方向撤退。
同治四年(1865年)初,李得倉率回民軍抵達禮縣鹽官鎮,受到當地回民軍首領張滿拉、何士秀的歡迎。李得倉見鹽官一帶回民軍戰斗力強、熱情高,而且當地也匯集了隴東南各地的回民軍,便決定在這里整編擴充力量。次年,因穆生華病故,李得倉就在原來五個營的基礎上,將鹽官、隴西以及穆生華部中的回民軍組編了三個營,使部隊增至八個營,號稱“南八營”。李得倉被推舉為“南八營”大帥。
李得倉組建成立“南八營”后,率部撤離鹽官鎮,轉戰于隴東南董志原及靜寧、會寧、海原、固原、隆德、同心等地,繼續與清軍對抗,頗具聲威。同治六年(1867年),李得倉率部攻人陜西汧陽、隴州、鳳翔至關中東部一帶。在鳳翔與西捻軍曾有會師反清之議,但由于清軍劉松山、譚玉龍的堵截,終未實現。回軍、捻軍同時向東轉移,準備聯合作戰,此舉震驚了清廷。清廷一面急忙調兵遣將入陜,一面命令在陜的劉松山等追剿于后,郭寶昌迎擊于前,回、捻軍在三原至成陽間被沖散,致使這一計劃未能實現。此后,李得倉迫于清軍大肆屠殺,為了保護群眾免遭涂炭,于同治八年(1869年)五月在硝河城(今寧夏西吉縣)與鹽官人何士秀一起率眾10萬人投降清廷。他向左遞送了《萬言書》,選擇了“就撫”的道路。李得倉被廷欽封為武翼都尉,賞戴紅頂花翎四品銜,并恩準有越級奏事權。其部眾尚存31000余人,全部安插在張家川。安插之初,清政府按口計糧,大人日給半斤,小口日給六兩,秋后停止。幸賴周圍漢族接濟,回民群眾才得以全生。
李得倉在主政張家川期間,注重回漢民族團結,發展民族教育事業;執行“輕稅賦、民寬松”政策;興辦皮毛商行,發展商業貿易。短短幾年,就使張家川地區恢復了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的局面,受到回漢人民的尊敬。
同治十二年(1873年),李得倉冒險接納、庇護從云南潛逃到張家川的回民反清首領馬世麟之長子馬元章。德宗光緒五年(1879年),營救、保赦馬化龍之次孫馬進西。光緒十年(1884年),李得倉派人將穆生華的兒子馬舍木蘇從四川成都皇城壩清真寺接至張家川定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南八營”大帥李得倉病歿于張家川,終年7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