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成立于1953年的張家川回族自治縣,2013年7月6日將迎來60周年華誕。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全國回族比例最高的少數(shù)民族自治縣。建縣以來,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lǐng)導(dǎo)下,張家川縣歷屆縣委、縣政府帶領(lǐng)全縣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勵精圖治,奮發(fā)圖強,推動經(jīng)濟建設(shè)和社會各項事業(yè)不斷取得新的成績。
60年風(fēng)雨歷程,60年滄桑巨變。為了充分展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60年來的新發(fā)展、新變化,從即日起特推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系列報道,熱烈慶祝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系列報道之六十
追尋張家川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一)
一座歷史文化古城,必定有她深厚的底蘊;一段滄桑歲月,必將有她印證的痕跡。2013年,正是古阿陽——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建縣60周年。伴著昔日后川河水洶涌不息的記憶,追隨巋然屹立的亙古關(guān)山,既是關(guān)隴古道之要沖,又是古絲綢之路的咽塞要道,座落于中國甘肅東南部,天水市東北部,隴山西麓的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一塊古老而神奇的熱土,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民族文化。作為“秦人”的起源和發(fā)祥地之一,至今彰顯著獨特的歷史意義和文化魅力,成為諸多學(xué)者、文人追尋探索現(xiàn)代文明和歷史文化發(fā)展的“索引”。
歷史沿革
夏商時境內(nèi)為西戎地。
周孝王十三年(公元前885年),周封在汧渭之間養(yǎng)馬有功的贏非子為附庸,在秦建邑,號贏秦(邑在今張家川鎮(zhèn)瓦泉村)。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設(shè)隴西郡,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今張家川縣屬隴西郡。
西漢沿襲秦制,實行郡縣二級制。漢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析置隴縣(治今張家川鎮(zhèn))。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從隴西郡分置天水郡,治平襄,轄16縣。張家川地區(qū)分屬天水郡之街泉、戎邑道、隴、清水及右扶風(fēng)所屬之汧縣轄。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監(jiān)察性質(zhì)的十三州刺史部,隴縣屬涼州刺史部天水郡轄。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八年(42年),改王莽所置州牧為刺史,涼州刺史部駐隴縣。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天水郡改稱漢陽郡,轄13縣,撤清水、戎邑道并人隴縣。靈帝中平五年(188年),涼州刺史部由隴縣遷冀縣(今甘谷縣)。
三國魏實行州、郡、縣三級制。三國初,魏復(fù)置清水縣,撤隴縣并人清水縣,屬廣魏郡。之后張家川再未置縣,今縣大部屬清水縣、秦安縣轄。
金太宗天會八年(1130年),今張家川縣分屬秦州之冶坊(治今清水縣黃門鄉(xiāng))、隴城(治今秦安縣隴城鄉(xiāng))二縣。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撤隴城縣并人秦安縣,撤冶坊并入清水縣。今張家川縣分屬秦州之清水、秦安兩縣轄。
明清時,今張家川縣分屬秦州之清水縣、秦安縣,靜寧州之莊浪縣及鳳翔府隴州轄。
民國二年(1913年)3月,推行省、縣兩級制,暫存道制。今張家川縣分屬甘肅省隴南道之清水、秦安兩縣及涇源道之莊浪縣、陜西省關(guān)中道之隴縣轄。二十四年(1935年),今張家川縣分屬甘肅省第二、四行政督察區(qū)之莊浪、清水、秦安縣和陜西省鳳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之隴縣轄。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今張家川縣分屬天水分區(qū)行政督察區(qū)之清水、秦安、莊浪縣和陜西省隴縣轄。1953年7月6日,成立張家川回族自治區(qū)(1955年6月改稱縣),1958年12月,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清水縣合并,置清水回族自治縣。1961年12月,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清水縣分設(shè)。1969年10月至2005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先后屬天水地區(qū)革命委員會、天水地區(qū)行政公署、天水市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