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成立于1953年的張家川回族自治縣,2013年7月6日將迎來60周年華誕。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全國回族比例最高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建縣以來,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張家川縣歷屆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勵精圖治,奮發圖強,推動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不斷取得新的成績。
60年風雨歷程,60年滄桑巨變。為了充分展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60年來的新發展、新變化,從即日起特推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系列報道,熱烈慶祝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系列報道之五十九
馬良駿大阿訇其人其事
![](/Files234/BeyondPic/2012-8/8/1208081612945cacb9d991cb86.jpg)
西北著名回族學者、大阿訇、大譯經家、中國回族歷史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界一代大師,新疆回族總教長馬良駿先生,歸真已半個世紀了,但他留給我們的精神文化遺產卻光彩依然,魅力永存;成為我們永遠的動力和自豪。走近他的思想,了解他的精神,應該是我們每一個穆斯林追求和所具備的。也是發揚和光大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所必須的。
馬良駿先生,字善堂,1870年出生于甘肅清水縣張家川(今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上磨莊,自幼聰慧好學,在虔誠的穆斯林家庭環境的影響和出生地濃郁的伊斯蘭教學術氣氛的熏陶下,很早就開始攻讀以阿拉伯文、波斯文為主的經籍,且博覽儒家及佛、道之書,成年后游學四方,足跡遍及陜、甘、寧、青各省,曾先后投師于西北著名伊斯蘭教學者禹明月、馬仁山(普洱馬阿訇)及蘭阿訇帳下,在名師指導與自己的刻苦探求中,學識日益淵博,造詣日趨深厚,在繼承了陜西學派學術思想的基礎上,又有創新和發展,為日后成為“中阿兼通”,“學通四道”的伊斯蘭教大學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04年,年僅34歲的馬良駿接受新疆哈密回王沙木胡素的邀請,來新疆開學,先后在哈密、烏魯木齊、昌吉、焉耆、伊犁等地開學掌教,并通過廣泛體察民情,對新疆當時的政治、經濟、歷史和伊斯蘭教及經堂教育的現狀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在從事伊斯蘭教學和宗教活動的同時,熱心于新疆的社會及民族教育,積極出資辦漢語學校,以自己的影響,宣傳和平、民主、愛國的進步思想。積極倡導革舊俗,立新風,為促進新疆各族人民的和睦友好及文教事業的發展,做了許多有益的事。
他一生淡泊錢財,清苦治學,在新疆半個多世紀的宗教生涯及伊斯蘭教學與研究活動中,以高尚的品德、淵博的學識辛勤培育了一大批宗教人才,其弟子及再傳弟子遍及新疆各地和關內一些地區。在教學上,他告誡和要求學生要能“經書兩通”,即在學好伊斯蘭教經典和教義的同時,也要提高漢語文化水準,諳熟中國的傳統文化,才可能在中國這個現實環境中,在治學上有更大的成就和發展。
由于他的威望、影響和對民主、進步的積極張揚,解放前被反動統治者所嫉恨,曾在伊犁遭白俄逮捕,后又在烏魯木齊被軍閥盛世才以“陰謀暴動”罪名,以70歲的高齡被陷入獄長達4年之久。這些迫害和磨難不僅沒能使他有絲毫的畏懼和退縮,反而讓他以更大的熱忱關心和盡力于新疆各族人民的解放事業。
新中國成立前夕,他憑借自己在新疆各族人民中的聲望和影響,以新疆省監察使的身份,四處奔走,耐心細致地做國民黨駐疆部隊騎五軍將士的工作,全力保護中共地下工作人員,竭力推動和加快新疆和平解放的進程。曾代表新疆宗教界向毛主席、朱總司令致電擁護新疆和平起義并親率監察署響應起義。1950年抗美援朝開始,他立即組織新疆宗教界聲援抗美援朝大會,發表演講,聲討美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積極帶頭并號召教民捐款捐物支援前線,并寫信給前線的志愿軍將士,鼓勵他們英勇抗擊侵略者,保衛新中國。
解放后,馬良駿受到黨和國家的十分關心和高度重視,委于他西北軍政委員會民族委員、全國伊斯蘭教協會常委和新疆政協常委、新疆伊斯蘭教協會副主任等職。積極參加各項社會活動,擁護、宣傳黨和政府的各項政策法令,號召廣大教民積極投身于新中國的各項建設事業,同時,以頑強的毅力繼續著書立說,培養伊斯蘭教后繼人才,嘔心瀝血,筆耕不止,直至1957年7月14日在烏魯木齊陜西大寺歸真。可以說,為追求光明,推動社會進步,為新疆各民族的文化教育事業,為中國伊斯蘭教教育與學術研究整整辛勤奮斗了一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也贏得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敬重和愛戴,并且在宗教界和廣大伊斯蘭教民心目中樹立了一個“愛國愛教”、鍥而不舍追隨光明的典范和楷模。
馬良駿先生一生,著述繁博,涉筆范圍廣泛,由他摘編、翻譯、撰寫、注釋的經典多達幾十部,內容涉及歷史、地理、天文、語言、文學以及伊斯蘭教原理、教義、教法等各個方面,僅付梓印行過的就達17種之多,如:〈考證回教歷史〉、〈天文地理志〉、〈伊斯蘭教歷論〉、〈伊犁圖考〉、〈清真詩經譯解〉、〈簡明教法摘要〉、〈教典綜合要義〉、〈教義大事考〉、〈教法要義錄〉、〈信仰學疑難注解〉、〈保全要義錄〉、〈清真撮要志〉、〈大雜學〉、〈小雜學〉、〈詞形變格法〉、〈語法大全分類〉、〈明燈語法注解〉等等,容量之大,范圍之廣令人嘆服,為后人留下了一批珍貴的文化遺產。他的學術成就至少有這樣兩大特點:一是集多種文字而合璧著書,如《清真詩經譯解》,阿、波、漢及小兒錦四種語言符號合璧在一個載體上。這是以前的伊斯蘭大師們沒有做到的。二是馬良駿的著述脫離了“以儒譯經”的方式。不論是科學藝術方面的還是宗教義理方面的,已很少見到“儒、釋、道”之痕跡,而且科學藝術類著述比重很大,特別是歷史、地理、文學著述猶有特色,這在西北伊斯蘭經堂教育中是獨具風姿的,在研究方法上。也開創了近現代伊斯蘭學者新的治學空間。
在馬良駿先生的眾多著作中,〈考證回教歷史〉可以說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和他的上述著作一起構成了他一整套完整的伊斯蘭教學術思想,且史料豐富、內容廣泛,論證性和說理性強,具有深廣的現實意義。雖然說該書的內容主要是從宗教教育的需要出發,對伊斯蘭教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對教義的闡述,可實際上其作用和意義遠遠超出了這個范疇。
近現代歷史上的新疆,多爭端,多動蕩;干戈紛爭,民無寧日,又由于地處邊陲,各民族不同的傳統文化,教派思想繁雜,“各言其是,隔閡叢生”,加上歷史上反動統治階級的挑撥與離間,使各族人民倍受動亂之苦,出自經堂教育“陜西學派”傳授系統的馬良駿先生,目睹和洞察了這一切,一方面以其凱拉姆體系為主旨的陜西學派在新疆的發揚光大,從團結、和平、友善的良好愿望出發,正確解釋教義,使其被更多的穆斯林群眾所了解,實際上也確實已成為新疆回族解放前普遍接受的相對統一的宗教思想學說和文化意識,以一種學說并存于西域伊斯蘭教諸學說之中。另一方面,面對新疆的現實,作者也期求在伊斯蘭教教義和歷史中為全人類的和平找出依據,并有助于尋求到新疆的出路,各民族人民的出路和中國的出路。實際上,〈考證回教歷史〉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背景下,在新疆各族人民渴望和睦,期望和平和人類進步的年代的產物。
從社會學的角度,整部著作自始至終貫穿著反對分裂與動亂,渴望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及各宗教和睦相處的思想,作者認為,世界各宗教雖然“一教有一教創立教主……又各教真諦獨標,各樹一幟,途徑各有不同,其勸人為善之宗旨則無異。宗教主旨統一也;凡若能抱良善宗旨者,必能得其心平,人心平,則無不平矣!”總之,〈考證回教歷史〉一書,可以說是一部以論述伊斯蘭發展史及各信仰伊斯蘭的民族的歷史為主線,以促進全人類和平、友善團結為宗旨,以尋求和闡述中阿精神文化遺產的相同點為內容,以闡明伊斯蘭教義以及宗教故事為目的的極有歷史價值的代表性著作,在今天看來,這些已經被歷史證明了的真知灼見,所顯示出的現實意義,更是令我們贊嘆和感動。
今天,我們懷念和學習馬良駿先生,就是要學習他一生愛國愛教,追求光明的遠大理想和深遠的目光;就是要學習他一生磨難越多,意志更堅的人格魅力和大家風范;就是要學習他一生淡泊錢財,心系民眾的高尚品德和寬亮的胸懷;就是要學習他孜孜不倦,刻苦治學的探索精神和嚴謹的學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