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2年上半年,在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各鄉鎮按照縣委十二屆二次全委(擴大)會議暨全縣工作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依托天水、聯接平涼、融入關中、特色領先、乘勢發展”的縣域經濟發展戰略,圍繞“五大目標定位”,堅持“舉特色旗、打民族牌、走富民路、建和諧縣”的基本方略和“發展高于一切,穩定壓倒一切,民生重于一切,黨建保證一切”的基本理念,實施項目帶動、科教興縣、趕超發展三大戰略,做強草食畜牧業、礦產業、民族加工業、商貿旅游業四大產業,努力提升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化、工商經濟發展、城鎮綜合開發、社會事業發展水平,強力推動張家川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為總體工作思路,結合各自實際,倍加珍惜機遇,勇于破解難題,著力培育特色亮點,較好地完成了上半年各項工作任務,本網現將推出《張家川縣鄉鎮工作巡禮》系列,對各鄉鎮特色及亮點工作予以報道。
依托優勢 因地制宜 打造精品
——張家川鄉鎮工作巡禮(川王鄉篇)
科學謀劃、合理布局、精心打造西部農業精品示范園區 川王鄉充分發揮地處石峽水庫下游農業灌溉條件較為優越的地理優勢,依托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和扶貧片帶開發項目,以發展蔬菜大棚為重點,不斷加快高效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建設。按照川區抓設施蔬菜園建設,東西山抓露地蔬菜園建設的總體規劃,最終形成以石峽灌區的鐵洼、川王、小河、馮家為主體,以東西山的村組為延伸的“一體兩翼”的產業格局。
![](/Files234/BeyondPic/2012-7/31/20120731105440258.JPG)
依托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 川王鄉依托中低產田改造項目,投資340萬元,完成改造中低產田2881畝,打機電井3眼,架設10千伏輸變電線路1.6公里,建成高位蓄水池1座,疏通園區田間道路10公里,襯砌渠道11.68公里,配套渠系建筑物100座,埋設滴灌上下水管道1274米,微灌260畝,改良土壤1200畝,修建農機路30公里,栽植行道樹5000株,為園區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Files234/BeyondPic/2012-7/31/20120731105440260.JPG)
依托扶貧開發項目,加大園區蔬菜種植力度 依托扶貧片帶開發項目,以石峽灌區的峽口、鐵洼、小河、馮家村為主,積極引導群眾調整種植結構,加快推廣蔬菜大棚建設,目前在川區已建成蔬菜大棚1070座,大棚主體施工完畢,引進種植了航天3號、5號和天椒5號等優質辣椒新品種進行示范種植。為了滿足蔬菜園區的蔬菜種苗供應需求,新建雙層鋼架結構育苗棚27座,日光育苗冬暖棚2座,培育種苗可同時供4000座塑料大棚使用。配合縣農業局建成15畝蔬菜展示園一處,栽培了甘藍、西芹、娃娃菜、胡蘿卜等7大菜種52個品系的露底蔬菜,選育適合當地氣候條件的蔬菜品種,為日后多元化蔬菜種植打下基礎。
![](/Files234/BeyondPic/2012-7/31/20120731105440256.JPG)
創新發展思路,實現蔬菜園區可持續發展 按照川王鄉“蓄-沼-菜”的良性循環農業發展思路,在蔬菜園區中心流轉倒租土地22畝,由張家川縣三馬肉牛羊養殖專業合作社承建畜牧養殖中心一處,規劃修建300平方米牛舍6座,目前養殖中心已疏通道路啟動施工,正在修建牛舍廠房。計劃在鐵洼村流轉土地100畝,建成占地50畝的養牛中心和占地50畝的養羊小區。計劃在山區種植苜蓿500畝,為養殖中心的飼草供應提供保障,配套沼氣池建設,為蔬菜園區發展無公害蔬菜奠定基礎。
![](/Files234/BeyondPic/2012-7/31/20120731105440254.JPG)
結合“一村一品”工程,加快全面發展進程 按照年初工作安排,為加大旱農作物種植力度,鄉黨委、政府經過科學分析,合理安排,一是以淺山干旱地帶的毛寨、何灣、馬達等村為重點,采取以點帶面的方式,建成毛寨等村10000畝以上的片帶種植基地一個,共種植雙壟溝播地膜玉米10000畝、地膜小麥5000畝,脫毒馬鈴薯1000畝,達到了保糧增收的目的。二是以養殖中心與農戶分散養殖相結合的方式,按照發展“蓄-沼-菜”循環經濟的思路,計劃在范灣、哈溝、西崖、關河、何灣建成沼氣池60眼,配套建設牛棚、衛生廁所,目前正在積極建設當中。
![](/Files234/BeyondPic/2012-7/31/20120731105440257.JPG)
緊抓機遇、狠抓黨建、力促發展 川王鄉緊抓開展“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機遇,以開展“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為契機,深入聯系群眾,理清發展思路,制定發展規劃,建好建強黨的基層組織。一是深入調研摸底,確定幫聯群眾714戶,根據村情制定村級近期、中期、長期幫聯規劃17份,并根據農戶實際情況制定貧困戶幫聯計劃,根據幫聯情況實時編制簡報,共計編發簡報18期,幫聯工作緊張有序開展。二是大力加強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改擴建工作,建成鐵洼村2層磚混結構村級組織活動場所600平方米,并配套建成村級文化廣場1300平方米,目前工程已接近尾聲,即將投入使用;積極開展實施文化廣場3000平方米院落硬化工程,目前院落已整修完畢,后半年即可完成硬化、綠化并投入使用,配套建成青年之家,完善農家書屋,為豐富廣大群眾的文化娛樂生活提供了保障。三是統一規劃,精心設計,興修小河村文化長廊,重新粉刷川王村文化長廊,目前,修建、粉刷工作即將完成,正在規劃文化長廊宣傳欄內容布局,宣傳內容包括科教文衛、政策法規、蔬菜園區建設、新農村建設、人口與計劃生育創建國家級優質服務線等內容。四是鄉黨委、政府積極協調組織邀請省、市、縣農技專家深入蔬菜園區中心,現場培訓農技人才,舉辦培訓班20余次,培訓人數3000余人,充分依托遠程教育平臺,建成川王鄉學用實踐基地一處,為園區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Files234/BeyondPic/2012-7/31/20120731105440255.JPG)
夯基礎、利長遠、增后勁 社會各項事業穩步發展 一是按照縣委、縣政府創建國家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線會議精神,制作宣傳標語、板報60余條,完善“313利益導向”機制和“少生快富”工程,以嶄新的工作面貌和積極的工作態度迎接省市工作組的驗收。二是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哈溝村、何灣村、毛寨村新校址陣地拆遷和新校區建設工作,目前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為發展我鄉的教育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三是充分依托“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給予,組織動員群眾投資投勞,全面加快川王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投資190萬元建成川王村排洪渠1.4公里,海灣村堤防工程1公里。投資162.5萬元修建鐵洼村柳溝組小橋、王溝村小巷道硬化、馮家村小巷道硬化、西山村道路硬化,以上項目正在積極組織實施中。四是硬化川王村陽、硬山巷道5.7公里,解決了群眾“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的問題。通過鄉黨委、政府的積極爭取和幫聯單位的協調,已爭取到小河至李山梁6公里公路建設項目,該道路縱貫全鄉的小河、大莊、王溝、范灣村,涉及730戶3000余人的出行問題,目前該項目已啟動實施,完成計劃任務的一半以上,今后,我們將借助大好機遇,積極申報鄉村道路建設項目,努力解決群眾“行路難”的問題。五是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加大宣傳力度,組織動員群眾清理排查全鄉衛生死角20余處,加強城鄉清潔工程基礎設施建設,新建垃圾池38個,美化了鄉村面貌。六是全鄉將梯田建設列為農業工作重點,統籌協調,努力抓好梯田建設,上半年在鐵洼、哈溝、王溝三村已經完成1080畝的任務,力爭年內實現梯田化。七是今年前半年全鄉共完成農田道路建設39.8公里,為全鄉農業機械化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八是全鄉按照新農村建設的相關要求,結合城鄉環境衛生清潔工程,建成垃圾池38眼,目前已全部完工,改變了我鄉整體面貌。
![](/Files234/BeyondPic/2012-7/31/20120731105440252.JPG)
畜牧產業發展簡介 隨著農業產業化開發的不斷深入推進,按照發展循環經濟的既定思路,一是發展“畜-沼-菜”循環農業,在川王村蔬菜園區中心流轉倒租土地22畝,建設集瘦牛育肥、基礎母牛繁育、肉產品初加工為一體的畜牧養殖中心,目前該項目正在積極組織實施中,預計將于年底可投入使用。二是結合圈舍改造項目,后半年在鐵洼村流轉倒租土地100畝,建成鐵洼村養牛小區50畝,養羊小區50畝,新建80眼沼氣池,為發展循環經濟奠定基礎。三是推行規模養殖與分散養殖相結合。目前全鄉已建成沼氣池的戶基本全部配套了牛棚建設,基礎母牛戶均存欄2頭,布爾山羊戶均存欄7只,進一步提高生產水平。四是建立經濟合作組織,拓寬銷售渠道。堅持把培育畜牧龍頭企業作為畜牧產業建設最為緊迫的任務和關鍵環節來抓,村上成立合作社,從產前、產中、產后開展服務。培育龍頭企業,拓展銷路,結合蔬菜園區建設,不斷增強產業發展的后勁。五是充分利用高寒陰濕并且多山地降雨的地理及氣候優勢,在南梁片帶種植1000畝紫花苜蓿,為畜牧養殖中心提供飼草保障。
![](/Files234/BeyondPic/2012-7/31/2012073110544025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