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川縣縣情及主要旅游景點簡介
![](/Files234/BeyondPic/2012-7/29/2_2012072823021111UFj0.jpg)
(攝于石槽溝景點)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東北部,成立于1953年,自治縣建縣較晚,但歷史悠久,早在新時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是秦人的發祥地之一,古絲綢之路之要道。全縣總面積1312平方公里,縣境內共有大小河流7條,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無霜期限163天。
![](/Files234/BeyondPic/2012-7/29/47327_201207282357382Lt6a.jpg)
(攝于石槽溝景點)
縣內生物資源比較豐富。森林面積59.1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1.6%,野生植物600余種。藥材資源分布廣、品種多。屬國家級二、三類保護動物10余種。主要礦產資源8種,礦點18處,除鐵、銅、硫等主要礦種外,鉛、鋅、銀及非金屬石灰石、石英石、長石也有一定的儲量。自然景觀有云鳳山、東峽水庫、石峽水庫、白石嘴牧場、五星牧場,特別是關山風景區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歷史人文景觀馬家塬遺址及墓群(馬家塬戰國墓地)、宣化崗拱北、正覺寺、老庵寺、街亭古戰場、秦亭遺址、南川道堂等10處。在位于木河鄉桃園村的馬家塬戰國墓葬群遺址向東、西各延伸200米的地形范圍內,有較為密集的戰國中晚期墓葬分布,遺址內已出土文物1600余件,其中包括在甘肅尚屬首次發現的裝飾精美的戰國中晚期車乘,該遺址被評為“2006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恭門鎮位于張家川縣城以東10公里處的東部林緣山區,是張家川縣三大鎮之一。境內地域狹長,寺(灣)-張(川)公路貫穿東西,樊河流域縱橫南北。自然資源較為豐富,尤其以鐵、硅、金和石英石為主的礦產資源豐富,現為張家川縣礦產資源開發區。其歷史悠久,周赧王二十二年·秦昭王十四年(前293),秦昭王命大將白起在此筑弓門堡、白起堡,駐軍抵御西羌。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筑弓門寨,設巡檢使為執寨官,下領小寨5處。宋哲宗昭圣四年(1097),弓門寨兵馬都監魏誠在弓門北山重建白起祠,清水縣主薄劉果撰文并立祠碑。民國初年改“弓門”為恭門。雄居險要,是控隘關隴的要道,是一個面積為25平方米的土城遺存,后來,由于金兵的侵犯,鳳翔府、恭門寨一并毀于金兵的戰火中,境內主要古跡有老庵寺、凰翔府遺志等。
老庵寺坐落于恭門鎮付川村東北的臥龍山半山坡上,原名臥龍寺,俗稱上寺,始建于唐太宗貞觀年間,為佛教寺院。這座千年古剎歷經了三興三廢至今香火不熄。據史料記載,元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因秦州等地地震,山崩地陷,老庵寺殿宇傾塌,僧人四散。至正十六年(1356)重建。清德宗光緒七年(1881),清水縣弓門(今張川恭門)一帶連降大雨,山洪暴發,沖毀老庵寺廟宇,僧人逃亡。德宗光緒十年(1884)再次重建。至民國時期老庵寺規模初具,被列為清水縣“八景”之一,獲“臥龍山色天下秀”之譽。1958年和“文化大革命”中,宗教活動受限,僧人還俗。1979年后又一次重建,經主持釋靜咸和信教居士二十多年的修建和維護,終于使千年古剎重放異彩。
重建后的老庵寺共占地300畝。主要由一門、五院、八殿、三洞、七塔組成,整個建筑按照臥龍山的自然地形,錯落有致地建造在拾階而上的幾階平臺之上,其殿宇樓亭布局合理,大小佛塔錯落有致,建筑風格蘊含了中華民族濃厚的文化傳統,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品位。
老庵寺,不僅是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較大的佛教寺院,而且是一處情景交融的人文自然景觀,近年來,山上新植各種樹木數萬株,使其四周綠數成蔭,與四面如黛的青山聯成一體,構成一處宗教、人文與如畫景色相輝映的名勝景點。
邽縣故城凰翔府是一個總面積約25萬平方米的土城遺存,坐落于恭門鎮下城子村(村名因城名而得)。它與秦軍要塞弓門寨(今恭門鎮)、白起堡遙相呼應,呈三足鼎立之勢。這座古城是秦人從關中翻越隴坂進入隴上后,在張家川境內建立的第一座縣治遺城。
據史料記載和考證,周孝王時,封非子為附庸“而邑之秦”。后來秦人在與西戎的爭戰中日漸強大,“蓋國二十,開地千里,遂霸西戎”,成為西方大國。其境東距潼關,南鄰秦嶺,西及隴西,北抵平涼、涇川、延安附近,約有今陜西中、北部和南部一部分以及甘肅東部地區。至周桓王時,秦武公伐邽戎,取其地,即改秦亭為邽縣。至東漢初,伏波將軍馬援筑上邽西城于清水縣北塬上(今清水縣紅堡),遂改邽縣為上邽東城,直至于宋。因邽縣古城依鳳凰山而建,故人們又稱之為“凰翔府”。
邽縣故城凰翔府,雄踞險要,是控隘關隴的要道。當人們步入恭門鎮鳳凰山臺地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5米高的城墩,旁邊豎立著一塊黑色的石碑,上書“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下城子古城遺址”。環顧四周,該城坐南向北,東西緊靠深谷,南依鳳凰山,滔滔樊河水從城北流過。城廓略呈梯形,周長2公里,原有三個城門,即北門、東門、西門。北門、北城墻、東北角城墩均已被樊河沖沒。當年的關隴大道從東、西兩門穿城而過。現存的三面城墻殘高3~8米,平均寬度3米,最寬處6米;夯土層厚10~20厘米;殘存的三個城墩炮臺平均高約10米;南城墻外護城壕寬15米,長500米,其兩端分別直通城東和城西的深谷。舊日的三面城墻已成為今日通往上城子村的環城路。城內已修成12階臺地梯田,為農田保護區,相對高度約500米。這座古城曾有的繁華早已隨著狼煙和戰火步入歷史深處,只留下殘桓斷壁、秦磚漢瓦、宋瓷殘片等。前些年,在此曾出土了一塊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年)重修秦代名將白起祠堂時立的石碑。
據傳,邽縣古城凰翔府毀于金兵的侵犯。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宋金富平大戰,弓門寨巡檢使王琦率兵頑強抵抗,終因寡不敵眾,被俘后壯烈犧牲,大將曲端也被處死。凰翔府、弓門寨一并毀于金兵的戰火中。
張家川縣境內礦產資源較為豐富,主要分布在東部一帶。位于閆家鄉境內的陳家廟礦山是張家川縣的主要礦區。現已探明,陳家廟鐵銅礦床共有55個礦體,屬于甘肅省中型鐵銅礦床,儲量列入省級。具有較大開采利用價值。目前,張家川縣鋼鐵有限公司是該礦山內的主要采礦企業。也是我縣納稅大戶,2005、2006年均進入天水市10強50戶企業,2006年被張家川縣委、縣政府授予“納稅先進企業”。
![](/Files234/BeyondPic/2012-7/29/47327_201207290005431nl7e.jpg)
(攝于石槽溝景點)
除礦產資源外,張家川東部還擁有豐富的天然草地資源,具有發展畜牧業的良好條件。依托得天獨厚的優勢,縣委、縣政府認真實施畜牧強縣戰略,大力扶持發展牛羊養殖,全縣的畜牧業生產取得了長足發展。2006年,全縣畜牧業總產值達到 萬元,牛羊存欄量達到 萬元,人均牧業純收入達到 元。畜牧業已成為張家川縣的支柱產業,占據著農村經濟的半壁江山。
閆家鄉為閆家店的簡稱,因閆氏客店而得名。境內主要古跡有花果山洞窟等。在閻家鄉付堡村以東6公里處,是張家川遠近聞名的佛道教洞窟——花果山水簾洞。洞窟開鑿在長約1公里、高30多米的山崖上,山上有桃樹、杏樹,每到春季,野花滿山,姹紫嫣紅,處處彌漫著濃郁的花香。一到雨季,洞窟前珠簾垂掛,薄如絹帛,故名“花果山峽水簾洞”、 “達摩洞”(或獻花洞)。兩洞各深5米,高約4米,寬約10米。洞內現遺存有兩口鐵鐘,上面鑄文:“清水縣漆馬營川有花果山水簾洞一處,達摩洞一處,主持僧人大和尚然服。康熙三十一年吉日造。”另遺有一臺鐘磬,鐫刻“然服和尚”。
花果山水簾洞,始鑿于唐代。水簾洞、達摩洞內壁遺存的飛天壁畫,俊秀飄逸,絢麗多彩,酷似唐代的壁畫藝術風格。據洞內兩口鐵鐘所鑄文字記載,洞窟佛事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由然服和尚主持。康熙年間(1662年—1723年),有位屢考不中的秀才,看破紅塵,四處云游,當他來到花果山水簾洞時,被這里的自然美景和宗教藝術所吸引,便削發定居,法號“然服”。為籌集資金,購置佛事用具,他常牽一只白犬,四處奔走,多方化緣,使這里的佛事活動出現了一個鼎盛時期。據說,然服和尚活到百余歲尚鶴發童顏;他早晚洗臉洗手的小溪具有明目清肺、祛病延年之功效,成為一方神水。后來,當地人常飲此水以治百病。 經過千百年時光,洞內的壁畫和塑像在戰爭和文革中屢遭浩劫,已蕩然無存。如今這里經當地群眾兩次維修,在水簾洞、達摩洞前增加了一座觀音殿,還修建洞庭山門一座。每年正月初十舉行傳統廟會和三月三的桃花會,屆時附近的善男信女們絡繹不絕地來到這里燒香拜佛,祈求幸福安康。洞內飄出的裊裊香煙和誦經聲,給花果山峽水簾洞增添了溫暖祥和的氛圍。
花果山峽水簾洞不僅是一處佛道教圣地,還是一處絕佳的自然景觀。它是一座東西向的山,中間有一狹窄的山口,蜿蜒的溪水東流而下。山上灌木密布,松柏蔥蘢,以山桃花為主。春季來到這里,桃花盛開,滿山遍野濃香襲人。雨季更是別有景致,水簾洞、達摩洞洞前飛流直下,煙雨縹緲,宛若人間仙境。
![](/Files234/BeyondPic/2012-7/29/35551_201207291325381L8Jq.jpg)
(攝于石槽溝景點)
馬鹿鄉坐落于巍巍關山腳下,是張家川縣的東大門,與陜西省隴縣相連。馬鹿原名馬鹿坡,因歷史上野生動物馬鹿多而得名。境內有古跡正覺寺和關山云鳳風景名勝區。正覺寺又名黃龍山大正覺寺,位于馬鹿鄉龍口村西南200米,始建于隋大業年間(公元605—617年),占地面積8畝,目前,寺內已建成仿古宮殿式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客堂、僚房、接待室等1500平方米。現存各類佛像和文物30余尊(件),主要有緬甸玉佛3尊,高1.8米;三寶佛銅像一套3尊,高2.7米;彩金銅西方三圣像3尊,高2.4米;彌勒觀音木雕像2尊,高1.6米;各種小銅像18尊,唐卡2幅;隋代大業大正覺寺始建碑1座;隋義寧元年(公元617年)二龍戲珠石雕香爐1座。黃龍山大正覺寺是我縣歷史最悠久、影響最深遠、建筑規模最宏偉的佛教寺院之一。近年來,由于建筑規模的不斷擴大,設施的逐步完善,特別是每年農歷四月初八的傳統廟會,前來燒香拜佛、參加宗教活動的信教群眾和游人絡繹不絕,旅游開發前景廣闊。
![](/Files234/BeyondPic/2012-7/29/35551_201207291325384beYa.jpg)
(攝于石槽溝景點)
關山云鳳風景名勝區地處馬鹿林場轄區,占地57.68平方公里,北以田家磨為界,東南至陜甘交界,西至張家川與清水交界,屬關山高原地貌,以低山峽谷、天然森林,草場和溪流為景觀特色,以宗教和民俗文化為內涵。風景區山巒迭翠,水碧林郁,怪石嶙峋,群峰千姿百態,“清、幽、秀、雅、雄、奇、峻、險”各呈異彩,相映成趣。區內四季景色變化無窮,春來滿目生翠、綠意盎然,盛夏流水潺潺、清爽宜人,秋日山花爛漫、層林盡染,嚴冬玉樹瓊枝、琉璃粉妝。景區內的景觀資源具有完整的動植物群落,森林、草地和峽谷溪流相互輝映,與人文歷史和民族風情組成的景觀資源體系是自然和人類的寶貴遺產,也是避暑休閑、風景游賞和科學考察的理想場地。人文景觀主要有五龍山云鳳寺遺址、佛爺崖太極八卦圖、二郎神腳印石、拴馬樁等;自然景觀有五龍山、老龍潭、斬蛇崖、五指山、情侶峰、萬樹谷、青石崖石人峰、仙人湖等。
云鳳寺遺址坐落于云鳳山頂,據考證始建于明代,建有規模宏大的佛、道教寺院,有玉皇頂、王母宮、大佛殿、十八羅漢殿、藥王殿等,碧瓦參差,屋宇林立,松柏參天,暮鼓晨鐘,香客蕓蕓,后毀于文化大革命中。現存有明神宗萬歷年間(1573年—1620年)的石幢一座,上面刻有“云鳳寺”三個隸體大字,及黑虎洞靈官泥塑頭像和陶質菩薩、迦葉頭像。沿云鳳山羊腸小徑繞道十八盤,才能登臨山頂,玉皇頂高入天地,白云鎖門,古木挺拔。近年,這里又重建了不少廟宇,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有廟會。廟會期間,虔誠的香客絡繹不絕來這里燒香祈禱、求神保佑,寺院內香煙裊裊,燈火通明,旌旗招展,鼓罄齊鳴,抑揚頓挫的誦經聲、婉轉的鳥鳴聲、香客游人的歡笑聲構成了一幅奇妙的盛世升平圖畫。
佛爺崖太極八卦圖在關山腳下的“仙女洗澡池”旁,有一高20米,寬13米的巨石突懸,據考證這是開鑿于北魏的佛爺崖,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石造佛像已被毀壞,現窟頂僅遺存著明代壁畫太極八卦圖,約10平方米,至今色澤絢麗,耀眼奪目,故又稱八卦崖。它的年代久遠,壁畫顏色及圖象集佛、道和一,有很高的考古價值。
二郎神腳印石位于關山東3里的大莊村一塊面積為10多平方米的大青石上,有一只長3尺,寬尺余的大腳印,當地人說它是二郎神楊戩的腳印石。相傳,天將二郎神楊戩之妹三圣母,向往人間的幸福生活,在圣母殿不甘孤寂與秀才劉彥昌相愛成婚,生下一子取名沉香,因觸犯天條,被楊戩壓在了陜西華山之下。后來沉香長大成人,在大仙的幫助下練就一身精湛武藝,手執神斧,劈開華山,救出母親。此事被舅舅楊戩發現下凡阻止,一步踏在甘肅隴山,一腳踩于陜西華山,故此,這塊大青石上就被二郎楊戩踩下了深深的腳印,至今清晰可辨。
拴馬樁距關山東3公里上莊科處有一1.5米的長方體石樁斜插在地上,上面有一圓洞,周圍有繩子之類的痕跡,據考證,這個長方體石樁距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相傳過去這里是一條十分繁華的街道,因是關中必經之路,四面八方的商人、過往行人經過關山歇息時為了方便,順手將馬拴在路旁的石樁上,久而久之這個石樁便成了過往行人拴馬用的,因在山林深處埋的很深,雖然年代久遠,至今仍保存完整,是當年歷史的見證。
![](/Files234/BeyondPic/2012-7/29/47327_2012072900534649MIR.jpg)
(攝于寺灣風景名勝區)
進入景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位于花園村的云鳳山,海拔2020.5米,天寶公路繞山而過,因有五峰圍抱一座峻嶺,故稱其為五龍山;峻嶺居五峰之冠,紫嵐繚繞,形似鳳首,稱云鳳山,又有“五龍朝鳳”之名。來到山腳下,展現在眼前的景色雖乏峭壁嶙峋的崢嶸,但更顯現出了秀麗端莊的賢淑,一棵棵挺拔的青松似尖塔聳立,一座座峻秀的山嶺層巒疊嶂;深入山中漫游,處處有一種深不可測,景中有景的風韻。登上山頂放眼望去,周圍崇山峻嶺蒼翠蔥郁,山下茂密的森林掩映著幢幢民居,盤山公路猶如“長龍”將造型千姿百態、高低錯落有致的丹巖地貌一分為二,此情此景令多少游客贊嘆和愛慕。席地而坐,聽著耳邊的風聲,林間啁啾的鳥語聲,嘩嘩的水流聲伴奏著山坡上放牛娃高亢的“花兒”,一種皈依自然之感便會油然而生,仿佛置身于一幅多彩的奇妙畫卷之中。
老龍潭坐落于關山東南1.5公里處,馬鹿河從這里穿谷而過,飛瀑急流響徹峽谷,浪花四起,在此形成一個很大的旋渦深不見底,站在潭邊,使人感到迷離而神奇。相傳遠古時候這里曾是龍王的修身養性之地。因為此處人煙稀少且環境幽雅,景色迷人,龍王途經此地被這美麗的景色所吸引,故而選此處作為自己的修養地。天長日久,住在附近的村民們發現每逢下雨時潭水便會不停的翻滾,村民們相信潭水有靈氣,于是在天大旱時他們便在這里燒香磕頭,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向龍王爺祈求甘雨,故這里被稱為“老龍潭”。
斬蛇崖在老龍潭對面的懸崖上,怪石倒掛,叢林掩映,有三處形似蛇頭的大青石格外引人注目。相傳遠古時候,這里人煙稀少,經常有大蟒蛇出入傷人,云鳳山仙女知道后,手執利刃,連斬毒蛇三條為民除害,并取出蛇膽為窮人療傷治病,后來人們為懷念仙女,稱此處為斬蛇崖。
五指山在斬蛇崖旁有一山峰,好似向到來的游客招手。山上青苔裹縫,雜灌從生,五座小峰形似人手的五個手指頭,挺拔直立。相傳此山是《西游記》中如來佛與孫悟空斗法時,如來佛的弟子們為防止孫悟空脫逃使法變的山峰,因年代太久遠被人們遺忘了。由于地殼運動的變化,五峰更加突兀挺立,如今的五指山風景迷人,氣象萬千。
情侶峰位于花園村東2公里處,有兩座山峰并峙,高入云霄,人稱“情侶峰”。相傳古時候,在云鳳山下住著兩戶人家,靠采藥、種田為生。兩家人和睦相處,親如一家,其子女從小一起玩耍,親如兄妹。隨著年齡的增長,阿哥長成了一位英俊的小伙子,阿妹聰慧善良,美若天仙。兩人經常上山打柴、采藥、放牛,漸漸產生愛慕之情,經常在碧水河畔、綠草地上傾訴衷腸。兩人山盟海誓,阿哥非阿妹不娶,阿妹非阿哥不嫁。天有不測風云,有一年,阿哥的父母突然暴病雙亡,家境貧寒,這對青年的婚事遭到阿妹家父母的堅決反對。有一天晚上,正當兩人在月光下相依相擁之時,被一妖道看見,妒心大發,便施展點人成石之術。瞬間,這對情人就變成了兩座孤峰,只能隔谷相望再也難以相會。有個“月亮石”老人心生惻隱,施展法術,成全了阿哥阿妹的情愛,每當夜深人靜,月亮升起,兩座山峰就變成了一對情人,緊緊相擁,盡訴衷腸,直到月兒落,雞鳴叫,才肯慢慢分開。從此這兩座山峰就一直晝分夜合,人們就稱之為“情侶峰”。極目遠望情侶峰,兩山對峙,谷深難越。親臨山境,高大威武的闊葉松,一棵挨一棵,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密密層層;山上怪石嶙峋,洞中有洞,澗水叮咚;登上峰巔極目遠眺,但見白云藍天下,廣闊的草原上是一群又一群的牛羊,悠然地移動著,令人情懷如洗,猶如走進了人間仙境。
![](/Files234/BeyondPic/2012-7/29/2_2012072912353117ZJAD.jpg)
(萬樹谷)
萬樹谷地處張家川縣與陜西隴縣交界處,因山大溝深,樹木繁茂,水草豐美故稱萬樹谷。沿羊腸小道進入谷中,一路上美景便撲面而來,青石崖、尖石山、“喇嘛帽”等各式各樣奇特的山峰,一座連著一座,構成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無不于神奇中蘊藏著古樸,壯美中包含著秀麗。“迎客松”、“姊妹松”似向游客點頭招手;“盤龍松”、“龍爪松”臥地而生,深深扎根在巖層裂縫中,不畏狂風暴雨、霜雪冰凌,傲然屹立在高山之巔,煥發出勃勃生機。走進峽谷深處,視野豁然開朗起來,萬樹谷便呈現在眼前,注目草地,一歲一枯榮的原上之草,枝葉葳蕤,落英繽紛。一條條小溪蜿蜒曲折地穿行于芳草地間,默默地滋潤著花草,人在草上行走,如同踩在海綿上,既松軟又舒適。不知名的野花五顏六色,點綴于草地,隨風徐動,散發著清幽的異香。眺望遠處,成群的牛羊若隱若現,增添了無限的詩情畫意。每逢盛夏季節,氣候清爽宜人,四方游客蜂擁而至,是絕好的避暑勝地,許多文人墨客都要到此陶冶情操,采風寫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和書畫攝影精品。相傳這里也是秦人的牧馬之地,至今遺存著石拴馬樁和石槽,故有千馬灘、萬馬灘、石槽溝之名。
青石崖沿萬樹谷東進,驀然一奇峰突起,高約百余米,不與眾山聯屬,卻被林海包圍。陡峭的懸崖由一塊塊奇形怪狀的巨大青石疊起,似洞非洞,洞洞相通,人稱青石崖。崖頂平坦,面積約100平方米,從殘留的瓦礫、石香爐考證,這里過去有寺院或廟宇。憑崖遠眺,青巒翠野,農莊田園盡收眼底。一座座高壓輸電塔聳入云天,一根根銀線翻嶺越谷,一條條盤山公路好似絲帶,時而飄上高嶺,時而飄向深谷,站在崖下,仰望崖頂,猶如“天女散花”、“綠瀑”直瀉。
石人峰距云鳳山東3公里,在青石崖500米處的石人溝,壑深林美,山清水秀,溪水長流。有一人形巨石位于溝口山峰的半山腰,人稱石人峰。這個石人不畏寒暑,不怕風雨,長年駐立,好像俯瞰山中的美景,好像聆聽山間鳥鳴和潺潺的溪流聲,又好像看守著屬于自己的這一條溝。相傳過去這里住著一家三口,丈夫在砍柴時不幸墜崖身亡,以后母子倆相依為命。一天母親大病,兒子去山中給母親采藥治病,一去杳無音信,母親著急得在深山野林中到處尋找而未找到,后來就站在離家很近的半山腰晝夜守候,慢慢的變成了一個石人,長年立于那里。當你駐足峰下,向上仰望,無限遐想,油然而生。
仙人湖在萬樹谷深處,有一方清池,朝迎彩霞,目送夕陽,此處便是仙人湖。相傳過去云鳳山仙女被清凈的池水所吸引,經常來到這里洗澡,故稱仙女洗澡池又名仙人湖。湖水清澈碧綠,倒映著藍天白云、青山翠柏。微風吹過,湖面泛起微波。置身湖邊,仿佛進入了碧綠的翡翠世界,藍天綠地,清澈的湖水令人陶醉。那凈潔的湖水使你真想跳進去暢游一番,好洗去一身的疲勞,洗去一身塵垢、俗氣。據當地人講,在湖中洗澡不僅令人神清氣爽,而且還能包治百病。
![](/Files234/BeyondPic/2012-7/29/35551_201207291332274GufC.jpg)
(攝于寺灣風景名勝區)
云鳳山景區不但山奇、石怪,而且水碧、谷幽。景區內有82條溝谷,凡溝有水,凡谷有溪,凡澗有流,37條支流均為馬鹿河的源頭,大溝有大水,小谷有小流。這大自然母親的乳汁養育著關山腳下的回漢兒女,滋潤著幽深的峽谷和廣袤的黃土地,使關山糧油高產,林果豐收,人畜興旺。這里的每一條河,每一道溪,每一條流水又都是一道自然景觀。從關山腳下奔騰而過的馬鹿河猶如一條白鏈跌宕于崇山峻嶺之間,河床自然鑲嵌著質地細膩,紋理規則,形象逼真的大小五色石。清澈明亮的河水順著河床的石縫時而跌宕傾瀉而下形成小瀑布、小旋渦,時而撞在巖石上濺起白色的浪花。席地而坐,便感涼風習習,爽意頓生。潺潺溪流一路曲曲折折,穿流300多公里,流向清水縣長河溝峽谷,匯入陜西省通觀河。沿河而上,峰更奇,山更幽,令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
寺灣晨鐘在寺灣村與嘴兒村之間,有一奇峰兀起,四圍峭崖無徑,好像斧劈刀削一般,山下灌木叢生,山腰森林茂密,山頂怪石嶙峋,登上附近的石山,遠眺此山,山頂平坦,奇形怪狀的石頭圍成一座城形,當地人稱此山為“石城山”。相傳古時候山上住著一位妖道,經常下山禍害附近村民,村民們苦于無法打敗妖道,只是敢怒而不敢言。有一天傍晚,妖道趁亂搶走了正準備進洞房的新娘,勇敢的新郎告別親人,帶著同伙,當晚乘著月光爬上石城山同妖道決一死戰,住在山下的村民只聽得殺聲震天,直到雞叫打殺聲才平息。天大亮正當人們酣睡之時,山頂響起了深沉而悠遠的鐘聲,村民們聞聽鐘聲響起,知道妖道已被打死,奔走相告,歡呼雀躍。從此以后,每天早晨山上都有鐘聲響起,在鐘聲的陪伴下,村民們早出晚歸,辛勤勞作,終于過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故在此地有“寺灣晨鐘”之說。
黑崖林莽在云鳳山左山腳下,兩根石柱橫谷,左右兩谷間溪水在此交匯,蜿蜒向東而去,有道可通山頂,但崎嶇難行,山路十八盤,夾道林木遮天,緣山道盤旋穿林而上,尤如在洞中行走。春夏時節,山坡野花爛漫,林間鳥兒婉啼,情趣盎然。秋冬之時,層林盡染,有漫山紅葉,絢麗燦爛,野果掛枝,香氣誘人。峰下有危崖,呈黑色,遍山翠柏,故稱“黑崖林莽”。
(太極八卦圖景點)
九曲龍行位于云鳳山東北4公里的大莊村附近,馬鹿河沿山腳下蜿蜒流過,三股水沿北山腳下流過,兩河交匯,形成了一片三角洲,九曲龍行正處在三角洲的中心。“兩條土龍顛倒臥,兩條青龍沿川過,九龍朝八卦,伏羲坐中華”的傳說由此而來。兩條土龍即南北二山一顛一倒,迂回而臥,其勢正如先天八卦的太極圖,四面山脈的特征恰好與地支相合。
深谷幽嵐距黃家溝3公里處有一山清水秀,林木繁茂的去處,便是深谷幽嵐。藍天、白云、青山、碧水使人心曠神怡,俗話說:“山無水則不秀,水無山則不媚”。這里遍地泉水叮咚,鳥語花香,既有北國風光之雄,又有南國山色之秀,是大西北黃土高原上的一塊“綠景”。爬上谷頂,登高遠望,群峰疊巒,若揖若鞠。山中大樹參天,林木茂密,輕風吹來松濤作響,山鳴谷應,令人心曠神怡,萬憂皆休。每逢春日,漫山遍野一片翠綠,巍巍的山影倒影水中,宛如蒼龍戲水。夏秋之時山花爛漫,姹紫嫣紅,不知名的野果掛滿山頭。這里不僅植物繁多,而且是野生動物的樂園。山中有十余種動物,常有珍禽異獸出沒,有全身是寶的馬鹿、麝、獐子;有善走懸崖陡壁的山雞、野山羊等,都是國家保護的珍貴動物。冬日,崇山峻嶺,白雪皚皚,銀妝素裹,分外妖嬈。
旋渦溝濕地距青石崖10公里處,這里地勢開闊,峰巒疊嶂,氣候宜人,風光旖旎,保護完整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景色。三股水穿流而過,日落時分,游人漸稀,河面平靜,彩霞滿天。云鳳山折射出萬道金光,這正是旋渦溝濕地最為消魂的時刻,只見彩云滿天,一河青綠,巍巍云鳳山在水里投下清晰的側影。夕陽西下,牧民趕著馬群、牛群在廣闊的草甸上放牧,真是一派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妙圖畫。蜿蜒清澈的小溪,漣漪漫淀,波光粼粼,五光十色;天空中飛翔的鳥兒,河水中嬉戲的魚兒,相輔相成;給人以海闊天空,無限灑脫之感。在這里,人人都回到了大自然母親的懷抱,恬淡、純真、無憂無慮。
![](/Files234/BeyondPic/2012-7/29/35551_201207291328311WRuN.jpg)
(攝于石槽溝景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