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在開展“兩個共同” 示范縣建設活動中,立足民族地區實際,緊密結合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組織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認真組織開展“四個表率”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是做學習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表率。張家川要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把熟悉黨的民族宗教政策作為搞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打牢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思想基礎,廣泛深入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深入學習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宗教觀,進一步提高執行政策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聯系群眾的能力和適應民族地區工作的能力。
二是做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表率。張家川要求每個黨員干部自覺擔當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宣傳員,廣泛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活動,引導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牢固樹立民族大團結意識和“三個離不開”的思想,引導全縣干部群眾相互信任、相互包容、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增強開放意識、包容意識,進一步鞏固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唱響民族大團結的主旋律。還要求各清真寺充分利用“主麻”等聚禮日,加強對廣大信教群眾的民族宗教政策和黨的一系列政策、法規的宣傳。
三是做執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表率。張家川要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在實際工作中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把維護民族團結貫穿于各項工作的始終。在宗教界和信教群眾中,廣泛開展了以“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家鄉,維護法律尊嚴、維護人民利益、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為主要內容的三熱愛、四維護教育活動,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加強宗教事務管理,積極穩妥地排查調處各類宗教矛盾糾紛,促進了宗教領域的和睦和順。
四是做體現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表率。張家川要求廣大黨員干部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說有利于民族團結的話,做有利于民族團結的事,充分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在宗教場所中開展了以創建平安、文明、和諧清真寺活動。同時,還在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中深入開展“四個講清”和“三引三聯三助”活動。組織干部深入農村開展“四個講清”活動,即講清當前全縣跨越式發展的大好形勢和大好機遇;講清全縣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的大好局面;講清“團結是福、分裂是禍”是永恒不變的真理;講清遵紀守法、大興科教、維護穩定是張家川人民的福祉。在全縣各行政村開展了“三聯三引三助”活動, 255個村黨支部聯系宗教活動場所434處,799名村干部聯系1168名宗教界人士,7384名農村黨員聯系14780名思想先進的農村致富能人和信教群眾,結成“聯、引、助”對子8472對。同時,建立縣科級干部聯系宗教場所、宗教人士制度,確定31名縣級領導分別聯系31所宗教場所和31名宗教人士,200名科級干部聯系200名宗教人士。13家非公有制經濟代表分別幫扶475名農村“三老”人員,提供幫扶資金10余萬元,為社會公益事業捐款18.8萬元。“三聯三引三助”為引導宗教組織、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發展民族地區經濟、維護團結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發揮積極作用的提供有效載體和平臺。“三聯三引三助” 活動,“聯”出團結穩定新局面,“引”出崇尚文明新風尚,“助”出科學發展新合力,鞏固和發展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通過開展以上兩項活動,使全縣各級黨政組織、廣大黨員干部與民族宗教界人士和少數民族群眾聯系更加緊密,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共同致力于張家川縣社會和諧與經濟跨越式發展。全縣有10處清真寺被縣委、縣政府命名為全縣精神文明示范點,共有38處宗教場所、66名宗教人士分別被省、市、縣命名為“五好宗教場所”和“五好宗教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