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成立于1953年的張家川回族自治縣,2013年7月6日將迎來60周年華誕。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全國回族比例最高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建縣以來,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歷屆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勵精圖治,奮發圖強,推動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不斷取得新的成績。到2011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17.26億元,增長15.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9.86億元,增長27.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27億元,增長25%;財政收入完成1.29億元,增長25.2%;財政支出完成12.91億元,增長16.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852元,增長15%。1311.8平方公里的土地呈現出一幅加快發展、和諧發展的美麗畫卷。
60年風雨歷程,60年滄桑巨變。為了充分展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60年來的發展變化,從即日起刊發《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系列報道,以饗讀者。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系列報道之二十二
張家川60年輝煌成就展雄姿新時期科學發展譜華章(二)
——60年發展史,是張家川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的歷史。
自治縣成立以來,歷屆縣委、縣政府立足縣情,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有力地促進了社會各項事業的快速協調發展和繁榮發展,群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切實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指數,社會和諧程度進一步提高。
![](/Files234/BeyondPic/2012-6/13/1206131507e754fc41b95cb3a3.jpg)
今我張家川,教育立縣戰略深入推進,全民文化素質明顯提高。把教育作為“發展之基,立縣之本”,舉全民之力發展教育事業,大力實施“教育立縣”戰略,2011年,實施了城區優質教育資源提升“8+2”工程,推進城區中小學校標準化建設,全縣7所中小學校校安工程危房改造項目基本完工,寄宿制教育、教育教學質量、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新的進步和新的突破。
![](/Files234/BeyondPic/2012-6/13/1206131507e60f0cf8d3280d67.jpg)
今我張家川,社會文化事業協調發展,先后建成縣文化中心、縣民族藝術劇院、縣博物館和正在建設中的縣影視中心大樓等一批文化基礎設施。13個鄉鎮文化站建設和自然村“村村通”工程進展順利,完成了18651戶廣播電視入戶工作和271個農家書屋建設。正在開工建設中的張家川縣回鄉風情園一期工程對加快全縣城鎮化建設步伐、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全縣對外開放形象,促進民族特色旅游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剜l風情園集“民族的風情園、歷史的文化園、休閑的娛樂園、旅游的觀光園”為一體,對全縣城市規模擴張和優化空間布局,加快隴東南民族特色縣城建設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極大地豐富了干部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Files234/BeyondPic/2012-6/13/1205241501da92ba6133fefa55[1].jpg)
今我張家川,民族民俗文化異彩紛呈。不斷加大對付川小曲、張家川口弦、回族“花兒”和古街亭遺址、古秦亭遺址、馬家塬遺址、宣化岡拱北、南川道堂等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保護和開發力度。挖掘民族風情旅游資源優勢,堅持以關隴古道民俗文化旅游長廊為主體的“一條長廊”,以清真食品節、關山花兒會為載體的“兩大節會”,以關山云鳳國家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為主的草原生態旅游、宣化岡拱北為主的民族風情旅游、馬家塬戰國古墓為主的歷史文化旅游“三大品牌”,以民族團結示范基地、秦文化研究基地、回族民俗文化基地、伊斯蘭文化研究基地為平臺的“四大基地”,珠聯璧合,雄渾壯美,氣勢磅礴, 影響不凡。博大精深的伊斯蘭文化,獨特的回族民俗風情,歷經滄桑,韻味常新,充分展示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大型音樂舞蹈史詩《關山月》,回漢團結一心,共建和諧家園,以其曲調悲愴優美,節奏舒緩纏綿,內容生動豐富,民族品味濃郁而倍受回漢人民的青睞,《關山月》作為回族民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彰顯回鄉歷史文化的絕美名片。
——60年發展史,是黨的建設和社會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的歷史。
自治縣成立以來,歷屆縣委、縣政府立足縣情,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黨和國家的各項民族政策得到了進一步的貫徹落實。堅持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大力推進黨的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政治安定、社會和諧、民族團結、宗教和順、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局面得到鞏固和發展, 進一步使社會環境更加和諧,團結進步成為各族干部群眾的共識,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社會氛圍更加濃厚。
![](/Files234/BeyondPic/2012-6/13/1206131507aeef7a52c4110c51.jpg)
今我張家川,基層基礎更加夯實,領導和服務發展的能力更加增強。加快基層黨建的制度化、規范化進程,進一步理順了黨建工作機制,靠實了黨建工作責任。加強村級組織陣地建設,在促進已建成辦公場所有序運轉的同時,先后高標準地建成了一批規范化村級辦公場所。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創先爭優”“千名干部下基層”等黨建活動,進一步增強了基層組織的號召力、凝聚力和戰斗力,以良好的黨風帶政風、促民風,全縣上下呈現出求真務實,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
今我張家川,民族宗教工作穩步推進,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得到了鞏固和發展。為了依法管理宗教事務,進一步搞好全縣宗教工作,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在全縣開展“三聯三引三助”活動,即:村黨支部聯系宗教活動場所,引導宗教活動場所依法開展宗教活動,宗教活動場所協助村黨支部凝聚人心,促進和諧;村干部聯系宗教人士,引導宗教界人士自覺做到“四個維護”,宗教人士協助村干部宣傳政策,教育群眾;黨員聯系信教群眾,引導信教群眾移風易俗奔小康,信教群眾協助黨員維護民族團結和宗教和順。全縣各鄉鎮在村黨支部確定了聯系的宗教場所,村干部確定了聯系的宗教場所教職人員,各村黨員確定聯系的信教群眾,目前,全縣258名農村黨支部聯系宗教活動場所435處;799名村干部聯系705名宗教教職人員;7384名農村黨員聯系1478名思想先進的農村致富能人和困難信教群眾。通過在全縣宗教活動場所、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中開展“三聯三引三助”活動,使全縣各級黨組織、村干部、黨員、宗教人士、信教群眾聯系更加緊密,全縣上下形成了凝心聚力、團結協作、共謀發展,構建和諧的良好氛圍。
![](/Files234/BeyondPic/2012-6/13/12061315079311aca2d4a761e2.jpg)
“三聯三引三助”活動開展以來,“聯”出了團結穩定的新局面,“引”出了崇尚文明的新風尚,“助”出了科學發展的新合力。與此同時,縣委、縣政府全面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圍繞 “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示范縣建設的主題,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組織全縣各類宗教活動場所開展“平安清真寺、團結清真寺、和諧清真寺” 等創建活動,在宗教界開展以“遵守法律法規”和“比促團結和睦、比干公益事業” 等為主要內容的活動。加大矛盾糾紛排查力度,建立健全了縣、鄉、村三級宗教事務管理網絡和宗教工作責任考核機制,基本上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把矛盾調處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持續保持了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的良好局面,發揮宗教在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強力推動張家川經濟社會跨越式科學發展起到極大作用。
今我張家川,社會環境更加和諧,社會綜合管理能力不斷提高。新一屆縣委縣政府結合全縣縣情實際,進一步創新群眾工作載體,在認真總結“代辦式”便民服務、“五項民心工程”、“三聯三引三助”等活動載體的基礎上,組織專門力量,探索制定了“三三五五”社會管理工作法,即:“三送三幫三扶促發展”(即送政策、送技術、送信息;幫基層組織完善發展思路、幫各級干部理清工作思路、幫廣大群眾找準致富路子;對支柱產業發展給予政策扶持、對貧困群眾給予資金扶持、對致富能人給予項目扶持);“三普三訪三調保穩定”(即對全民開展普法宣傳、對重點人群開展普法教育、對各級干部開展普法考試;經常走訪查民情、定期下訪解民難、事后回訪促落實;鄰里矛盾村上調、干群矛盾鄉鎮調、復雜矛盾聯動調);“三聯三引三助構和諧”(即村黨支部聯系宗教活動場所,引導宗教活動場所依法開展宗教活動,宗教活動場所協助村黨支部凝聚人心、促進和諧;村干部聯系宗教人士,引導宗教人士自覺做到“四個維護”,宗教人士協助村干部宣傳政策、教育群眾;黨員聯系信教群眾,引導信教群眾移風易俗奔小康,信教群眾協助黨員維護民族團結和宗教和順)!拔屙椆こ叹勖裥摹保唇饷耠y,全面開展代辦式便民服務;順民意,大力開展城鄉環境衛生清潔工程;化民怨,適時開展干部紀律作風整頓;幫民富,全面開展農民教育培訓;保民安,深入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五事到戶連民情”(即大事出點子、難事尋路子、急事找法子、喜事上門賀、悲事送溫暖);“五卡公開賦民權”(即便民服務卡、村務公開卡、政策明白卡、民情聯系卡、服務承諾卡);“五官躬行順民意”(即常走訪、實交心,做聯系群眾的“親情官”;懂政策、知法規,做服務群眾的“明白官”;行得端、走得正,做群眾公認的“好清官”;建亮點、樹典型,做科學發展的“先行官”;敢負責、善解難,做干部群眾的“靠山官”);“五項制度保民安”(即重大事項維穩評估制度、矛盾糾紛排查預警制度、領導干部全員接訪制度、包案督導化解制度、信訪案件終結制度),這又是我縣在探索社會管理、化解矛盾糾紛、做好群眾工作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和偉大創舉。同時,舉辦了500多人參加的全縣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研討班,這些經驗和方法得到廣大干部群眾的一致認可。
![](/Files234/BeyondPic/2012-6/13/120613150741a7efb8ec9e5e7a.jpg)
春花秋月六十載,一路風雨一路歌。在60年的發展歷程中,以回民族為主體的張家川人民,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風雨同舟,銳意進取,和睦相處,和諧發展。60年,歷史長河彈指一揮間,60年的發展史表明,勤勞勇敢質樸的張家川回漢人民,建設出了一個充滿生機活力、蓄勢待發的民族自治縣,這不但是一部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奮斗史,更是一部團結奮進、艱苦卓絕的創業史。
回顧過去,我們豪情滿懷,無比自豪;展望未來,我們信心百倍,意氣風發。宏偉的目標激勵著我們,崇高的使命鞭策著我們。我們堅信,有中央、省、市的堅強領導和親切關懷,有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有全縣33萬回漢人民的艱苦奮斗,張家川兒女就一定能夠創造一個又一個新的奇跡,就一定能譜寫出更加輝煌的新篇章,描繪出更加絢麗的新畫卷。阿陽大地上必將放射出更加燦爛的光彩!
六十年輝煌成就展雄姿,新時期科學發展譜華章。新一屆縣委、縣政府堅持“舉特色旗、打民族牌、走富民路、建和諧縣”,圍繞建設全國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示范縣,中國西部清真食品城,甘肅省精密鑄造產業化基地,隴東南畜牧大縣,關中—天水經濟區特色旅游區“五大目標定位”,切實承擔起做大做強縣域經濟、改善民生、造福一方百姓的不辱使命,竭力為推動建設民富縣強、政通人和、山川秀美、人們幸福自豪的新張家川而銳意進取,厚積薄發,勇立發展的浪尖潮頭,創造幸福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