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先爭優增活力 凝心聚力促發展
張家川縣奮力開創民族地區跨越式科學發展新局面
![](/Files233/BeyondPic/2012-5/3/20120503171101.jpg)
在創先爭優活動中,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緊密結合民族地區實際,強化組織保障,創新活動載體,構建長效機制,深化爭創成效,激勵引導557個基層黨組織和12593名黨員服務大局、凝心聚力、立足本職、創先爭優,奮力開創了全縣經濟社會跨越式科學發展新局面。
“五個強化”保障有序推進
強化組織領導。按照全縣基層黨建實際,制定實施意見,組建工作機構558個,分層召開動員會議105場,確保活動高起點謀劃、高標準啟動;縣委常委會聽取專題匯報16次,縣委主要領導多次作出批示,有效指導活動有序有力開展。
強化制度保障。堅持和落實了目標責任、督查通報、信息報送、點評評議、考核評比、表彰獎勵、領導聯系點等制度;明確“五個好”、“五帶頭”具體要求,使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創有標準、爭有目標;定期制定階段推進計劃,促進活動常態化、長效化。
強化分類推進。分領域成立了教育、衛生、非公經濟組織、老干部、社會組織、公安、工會、共青團、婦聯等9個指導小組,加強對重點行業的具體指導,先后召開不同層次階段推進會13次,總結推廣好做法好經驗,確保健康均衡開展。
強化督促指導。堅持跟蹤問效與督促指導、日常指導與集中督查、綜合評比與定期抽查相結合,先后深入鄉鎮、機關、非公企業、教育衛生系統指導督查42次,覆蓋面達到99%以上。
強化輿論宣傳。利用專題宣講、書面文字、電視新聞、網絡信息、文化娛樂等五大平臺,通過開設專欄、編印簡報、制作展板、七一慶祝等形式,進行廣泛宣傳,營造了創先爭優的濃厚氛圍。編發簡報186期,中央創優辦轉發1期、中組部轉發1期、省創優辦轉發5期,開展“縣委書記進高校”宣講對談活動1次,拍攝專題片3部,撰寫理論文章128篇。
![](/Files233/BeyondPic/2012-5/3/20120503171104.jpg)
“六大載體”激發爭創活力
堅持把深化活動載體、豐富爭創內容、創新方式方法作為推進創先爭優活動的重要抓手。
爭做先鋒樹形象。培育先鋒基地26個,設立黨員先鋒崗236個,設立黨員示范戶460余戶,培育先鋒人才4600余人,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充分發揮。
示范引導抓帶動。以爭創“五個一”優秀鄉鎮黨委和“十村示范、百村競賽、后進整推、全面提升”活動為抓手,命名優秀鄉鎮黨委3個,黨建示范村10個。深入開展學習楊善洲、李林森等同志先進事跡活動,并對各領域各行業涌現出的62個先進典型進行選樹宣傳。
點評評議兌承諾。著力突出承諾內容具體化、過程公開化、點評經常化、效果最大化,各級黨組織和黨員承諾事項18000余件,兌諾率達93%,滿意度均達95%以上。
![](/Files233/BeyondPic/2012-5/3/20120503171103.jpg)
打造黨建新品牌。把“三聯三引三助”活動作為民族黨建工作品牌和建設“兩個共同”示范縣的有效載體,共結成“聯、引、助”對子9531對,有42名宗教人士被推選為市縣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2010年開始在全省率先為宗教教職人員發放生活補貼。“三聯三引三助”活動被中組部《組工信息》、新華社《高管信息》等刊物刊發。
為民服務比奉獻。建立健全一點(村代辦點)、一室(鄉代辦室)、一廳(縣政務大廳)的“三個一”服務體系,梳理4類28項內容列入為群眾代辦服務范圍,在鄉村全面開展代辦式便民服務,為群眾辦結各類事項3.68萬件,辦結率達98.7 %,形成了“干部跑腿改作風、群眾辦事不出村”的良好局面。在窗口單位和服務行業開展“三亮三比三爭創”活動,著力打造示范窗口、便民窗口、形象窗口。
破解難題促發展。以強基礎、育產業、惠民生為主線,全力破解土地管理、融資問題、城市管理、建設質量、項目建設、工業發展、農民增收、基層組織等突出難題125個。
![](/Files233/BeyondPic/2012-5/3/20120503171105.jpg)
“五個突出”務求活動實效
突出推動發展。深入開展“解放思想、科學發展”大討論,立足加快發展,突出科學發展,廣泛開展大走訪、大調研,明確了“舉特色旗、打民族牌、走富民路、建和諧縣”的基本方略和“發展高于一切,穩定壓倒一切,民生重于一切,黨建保證一切”的基本理念,理清完善了“五大目標”定位,實施三大戰略,發展四大產業,實現五個明顯提升的發展思路。搶抓西部大開發、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國家支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六盤山區特困地區集中連片開發機遇,積極爭取省政府16條和市委市政府20條優惠政策,為加快發展贏得了難得的政策機遇,有力推進了全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邁上新臺階,主要經濟指標均保持兩位數增長。2011年底,全縣生產總值17.66億元,增長12.2%;財政收入完成1.29億元,增長25.15%;農民人均純收入2853元,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00元,增長13.6%。
突出促進和諧。堅持把社會和諧穩定作為張家川最大的根基和全縣人民最大的福祉。建立健全了矛盾糾紛排查預警機制,制定了《關于建立健全處置群體性事件和規模性暴力犯罪事件聯合指揮機制實施方案》等四項制度,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和綜治基礎建設得到了加強。組建了1000人的處置突發事件應急隊伍,有力維護了社會公共秩序。堅持開展“縣委書記大接訪”活動和重點信訪案件包案制度,有效化解了一些矛盾糾紛。加大“兩案”辦理力度,集中解決了一批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
![](/Files233/BeyondPic/2012-5/3/20120503171102%20.jpg)
突出改善民生。把改善民生作為創先爭優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解決群眾上學、看病、就業、安居等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民生問題。投資2000多萬元,啟動實施城區優質教育資源提升“8+2”工程,改善辦學條件和育人環境;積極實施廉租房建設項目,解決了3000戶居民的住房問題。為困難家庭發放租賃補貼401.42萬元;建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認真落實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醫療救助政策,農村低保面達到25%;積極推進全民創業,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失業登記率控制在3.58%內;不斷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城鄉醫療衛生急救網絡實現全覆蓋;實施安全飲水項目,解決了7鄉鎮114村21.83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按照省委部署,深入開展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省市縣鄉134個單位3584名干部聯系全縣255個行政村7070戶貧困戶(含重點戶2225戶)、2092戶示范戶,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在基層一線為民富民創先爭優。
突出建強組織。以在創先爭優活動開展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為抓手,緊緊圍繞“強組織、增活力、促發展”主題,圓滿完成縣鄉換屆工作,縣鄉村領導班子平均年齡分別下降1.3歲、2.2歲、4.2歲,結構進一步優化。按照“五位一體”和“六室八有”的要求,采取以獎代補措施,整合項目資金2300萬元,新建、改擴建村級組織活動場所87個,2.1萬平方米,服務功能顯著提升。全面深化“四議三雙”活動,強化示范帶動,采取“五查三評一改”的方式,開展基層黨組織分類定級和黨建示范群創建工作,共爭創省市縣黨建示范村63個,其中省級命名1個,市級2個,縣級10個。全面推行“一個支部一名年輕黨員計劃”和“雙線接收黨員”制度,2010年以來,共發展黨員1412名。抓組建、擴覆蓋,非公企業、農村小學黨組織組建率分別由16%和32%提高到20.7%和66%。
突出長效機制。堅持把長效機制建設作為創先爭優的主要任務,貫穿始終。以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全面推行以“三送三幫三扶促發展、三普三訪三調保穩定、三聯三引三助構和諧、五項工程聚民心、五卡公開賦民權、五事到戶連民情、五官躬行順民意、五項制度保民安”為主要內容的“三三五五”社會管理工作機制。制定了《張家川縣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初始提名辦法(試行)》等九項干部選任管理的新制度,提高了選人用人的公信度和滿意度。以規范項目建設與管理為目標,制定了《張家川縣重大項目聯席會議制度》等六項項目建設制度。制定出臺了《張家川縣黨政領導干部問責暫行辦法》等管人、管事、管錢的八項制度,較好地形成了用制度管權、按制度辦事的工作機制。修訂完善了《張家川縣委議事規則》、制定出臺《張家川縣鄉鎮黨委議事規則》,完善“四議三雙”配套措施,各級領導班子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明顯提升。制定出臺《張家川縣村干部管理辦法》,建立村干部離任保障機制,實行村干部優薪優待暨激勵制度,有效激勵了村干部活力。在黨員評議、黨組織考評、公開承諾等方面探索完善了一批行之有效的制度機制,為創先爭優常態化形成了良好的制度保障。